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中的“欲安所归乎”一句,课本注为:“要回到哪里,意思是想要得到什么结局。安,哪。”笔者认为,这条注解欠确当,特别是单注“安”为“哪”更是不妥。受其影响,有的人把“所归”当成了“所”字结构而连读。其实,这样读法是错误的。在“欲安所归乎”这句话里,“欲”是能愿动词,“乎”是表示问话的语气助词,这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是出在“安所归”这三个字上。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3.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4.
一、课文浅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它用文艺散文的笔调,科学地描写和介绍了荔枝的几个主要部分(果实、花、种子)及有关事项。读了木文·能使我们得到关于荔枝的一些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查阅译本,大部分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解释为“水上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成群聚集栖止,水下美丽的鱼游来游去。”笔者认为此注解前半部分即“沙鸥翔集”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解释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注解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讲。原因有  相似文献   
6.
律诗有其不同于文言散文的特点,倘不了解这些特点,尽管是学过一些文言文的人,读起律诗来仍有困难。我在教《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五言律诗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过去新授一课浅近文言文时,只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本注释,翻一翻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可是预习了这首诗之后,学生却只能懂得只言片语,至于全诗大意,依然莫名  相似文献   
7.
初中一册语文《乐羊子妻》一课中,把“嗟来之食”注解为“不敬的施舍”(见该书168页注⑦。这显然只是意译。如果字字落实了来讲,那么,它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现在我们不妨先看看《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8.
课本对《过故人庄》诗“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就菊花”所作的注释是:“赏菊花。就,靠近。”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诗的话,把“就菊花”理解为“赏菊花”是可以的;但结合全诗来体会,这里说  相似文献   
9.
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阎典史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课本上对其中的“无虑”注解为:“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显然这是把“无虑”两个字拆开当成两个词来讲了。就是说:“无”即“无须”,“虑”即“计虑”。但是这种讲法当置入其语境中时是讲不通的,于是课本编者不得不再给它硬添上一条“就可  相似文献   
10.
张鸿芩同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一册语文课本,编者对其中所选文言诗文作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注释,这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地方仍不免存在着漏注、误注或虽有注释而失之过简的现象。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补正如下: 《学弈》:“思援弓缴而射之。”对于这句话课本上注释为;“想拉起弓箭去射它。思:想。援:拉。缴:生丝绳,用它来系在箭上,射鸟用。于是把系着丝线的箭叫‘缴’。”(见课本288页注⑩) 笔者意见:“缴”,本义是生丝绳,用它系于箭上来射鸟。在这里通过借代修辞手法把它来代“箭”。那么,“援弓缴而射之”就等于说“援弓箭而射之”了。也就是说,这句话中的“弓”与“缴(箭)”是名词性并列结构,用作动词“援”的宾语。因此,“援”字便应与“弓”和“缴(箭)”二者都能相配搭才行。但课本中把“援”释为“拉”。“拉”只与“弓”可以配搭,而与“缴(箭)”便不能配搭了。我们能说“拉弓”,但不能说“拉箭”。这里犯了动宾配搭不当的毛病。查新版《辞源》中“援”字条,其第一义项释“援”为“拉”,第二义项释“援”为“持”,“持”就是“拿”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援”字应选取第二义项释作“持”,也就是“拿”,这样就能够与“弓”和“缴(箭)”二者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