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们一般认为,在对人生、人性苦闷的思索中,中国文化常常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下的苦闷,即政治抱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而西方文化则似乎更超拔一些,表观的多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人性普遍性的苦闷。然而,仔细翻阅李贺诗集,我们却不难发现,诗人不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抱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多有表现,而且通过“鬼”诗的创作,对人生人性普遍性的苦闷——死与生的问题,也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很久以来,人们在论及李贺的“鬼”诗时,要么完全抛开其思想内容不谈,只注意其艺术特色,要么就是忽略蕴含于其中的深层意义而简单论之,从而指责“鬼”诗乃是在“憎恨现实、无力改变现实,转而厌弃现实的情绪支配下创造出来的。”“从这些诗里不仅找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之一,本文对情感教学的实行了三方面的论述,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帮助学生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3.
李贺及其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类生命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生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