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如何由地方性的知识发展而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近代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哲学由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转变的重要指标。在反省哲学概念的前提下,对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省察,乃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劳思光对上述问题有深刻的探讨,展示他的相关论述,反省其理论意义及其局限,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