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内驱力,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注入现代中国管理思想的血脉之中,使其更加丰盈。健壮。而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又使其研究成为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重要环节。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地区,其现代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揭示了借鉴传统,回溯源头的生命力。而现代价值观念。管理规范与传统观念间的广泛契合带,更使汲取百家,杂糅古今,成为可能。总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传承与延展,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催化下,以经济活动为炉,管理效益为火,儒墨兵法道杂之诸学说为矿…  相似文献   
2.
我院1997年单独招生统一考试的(语文)命题思路与1996年总体相近。仍在(技校语文大纲)及我院《复习考试大纲)基础上,突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并借此引导学生进一步重视技校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发挥语文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进入高校深造和参加国家建设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在第一大题中,试卷提出历个正误判断题,意在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状况。因此,其命题材料均采自教材,从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文体知识中,考察学生对文体特点、结构特征、写作方法、篇目内容的熟论程度等等。回答此类判断…  相似文献   
3.
以司马迁《史记》及《报任安书》为思想之源,探讨其著作中所蕴藏的“隐忍建功论”的思想内涵、理论结构、时代意义。阐发了坚毅的精神隐忍,惨烈的肉体隐忍和隐忍作为一种建功谋略的必然性。指出隐忍建功论者必备的思想素质,及其对当代人生或民族所具有的伟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帮助报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技校同学更好地了解考试命题情况,做好考前复习,我刊本期特将1995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单独招生考试语文、英语试卷分析予以登载,供广大考生参考。其他科目的考试试卷分析文章将在以后各期里陆续刊登,请同学们随时注意阅读。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隐忍建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司马迁《史记》及《报任安书》为思想之源,探讨其著作中所蕴藏的“隐忍建功论”的思想内涵、理论结构、时代意义。阐发了坚毅的精神隐忍,惨烈的肉体隐忍和隐忍作为一种建功谋略的必然性。指出隐忍建功论者必备的思想素质,及其对当代人生或民族所具有的伟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史记》先秦政治说客的政治伦理,从他们进行政治活动的利益动机,对儒家人才观念的批评与拓展,以及对其政治行为坚持非诚信原则等三方面加以分析,并对司马迁为此所作评价提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依次从史学、文学角度分析了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注重文字史料和口碑史料的综合运用,注重对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事件中的相互映衬与呼应,从而使<史记>中几位母亲形象具有了跨越历史时空的性格魅力和人格内涵,并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主流哲学中蕴含着侠者意识,司马迁则在继承其精华的同时,更在西汉社会生活的条件下,将其发展为理论,使其成为创作《史记》、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而侠者意识亦凭借《史记》之影响,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对近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17、败亡之征。法家韩非论及此征时云:“亡征者,非日必亡,言其可亡也。”,‘作之折也必通蠢,墙虽合,无大雨不坏。”洞察亡征,就是及早发现囊隙,以迎头之策,化解隐患,使企业在内有压力,外有竞争前提下,顺利发展。以古鉴今,亡征有:好官室车服器玩,可亡;信卜筵,祭祖鬼神,可亡;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可亡;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暖心完成,柔茹寡断,好恶无决,无所定立者,可亡;浅薄易见,漏泄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广;狠则不和,愎谏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恃交援而简近…  相似文献   
10.
天津职业技术师院单独招生1996年《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就考生答卷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对作文所给材料内容理解肤浅,由此陷入就事论事的狭窄范围。部分考生只针对材料中的“十七位优秀生”立论,只分析“他们”,却未融入我们”,始终没把自己及自己所看到的类似生活现象放入其间。因此,作文在实质上变成了单纯批评材料中人,却未能发现产生这种重智轻德现象背后存在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结构的缺陷。这种“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式的思维方式,反映出相当多的考生满足于对生活现象的表层认识,缺乏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