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
周恩来、陈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经济建设要兼顾人民生活等重要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历史关头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心理转型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而非后工业文明转变的客观规律,“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目标模式,应该内化为具有两层含义的个体自主意识,即从个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一是确立个体的存在、自我价值和权利的意识;二是确立个体之社会价值的意识。并以这样两重含义的个体价值来培养提高个体的现代素质与能力,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实践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简论陈云的“无粮则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善于“无粮则乱”的思想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粮食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粮食问题必须根据基本国情制定适宜的方针政策;建国初级统购统销,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结构调整、价格市场都有陈云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1958年的"大跃进"到1960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急于求成,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历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曲折过程。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始终没有摆脱认识上的二重性。再加上毛泽东本人认识上的个性,他的这种二重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严重破坏了江苏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过程中,陈云给予了许多指导,提出了许多克服困难、减轻危机的措施,为江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晚年陈云的忧惠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忧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忧人口增长的压力太大;忧国家科技、教育落后,忧环境污染问题;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其鲜明的特征是: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坚定的信念、理性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7.
陈云在我国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中.提出了一整套富有独创性的调整方略:将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调整的出发点,弄清真情作为调整的前提,争取快、准备慢作为调整的指导思想,伤筋动骨作为调整的基本要求,实现综合平衡作为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邓小平反腐思想是对毛泽东反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毛泽东采取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形式根治腐败,以便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力标准的新论断,从而能够采取依靠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治腐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就继承和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反腐思想,实现了由“人治反腐”到“法治反腐”的根本转变,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反腐倡廉如何相互促进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汪浩和韩同友的专著《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开辟了从领袖个体研究领袖群体、从领袖群体研究领袖个体的新思路。这是一部正本清源而又立意求新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陈云晚年非常关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一是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二是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四是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五是大量提拔中青年干部;六是全党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今天重温陈云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