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元化倡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学风。这是灌注着现代学术精神的学风观,体现着五元化作为一个学者的现实关怀精神。王元化学风观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体验有关;从学理角度讲,生成于黑格尔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记叙了莫须有先生两次买东西的情节。伴随两次购物活动的是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实则写照了不同阶段莫须有先生真实的心灵面貌,反映了莫须有先生转变原先的个人本位立场,认同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并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3.
193 7年 (民国二十六年 )  3 7岁7月 7日 ,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分西北、西南两路内迁。学校规定 ,副教授以上人员随校内迁 ,讲师以下人员 ,自行安排。废名是讲师 ,不在内迁人员之列。因交不起房租 ,便住在雍和宫的喇嘛庙里。庙里有位和尚是湖北人 ,废名在武昌读书时就认识他。1 1月 ,母亲亡故 ,奔母丧返黄梅。时交通大乱 ,历经艰辛至家。1 93 8年 (民国二十七年 )  3 8岁3月 ,寄信周作人 ,说 :“学生在乡下常无书可读 ,写字乃借改男的笔砚 ,乃近来常觉得自己有学问 ,斯则奇也。”8月 ,日军入侵黄梅县城 ,家中被洗劫一空。县城不能安居 ,率…  相似文献   
4.
1937~1946年期间,废名为躲避战乱,在家乡黄梅生活了10年。伴随新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废名同时走过了一条丰富而曲折的心路历程。避难生活开始近两年时间,废名生活在自己的大家族里,他的思想里依旧保持着现代大都市知识分子的观念,不过家族生活体验为他后来认同家族主义奠定了感情基础。随着进一步接触社会现实,他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中心的社会,并对此持同情态度;随着深入了解民生实际,他对中国民众的生存诉求有了深切的感受,并因之反省自己以前思想观念的局限,因而从一己世界里走了出来。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局限,使废名又渐渐回到偏重内在生活的心灵轨道。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文艺理论思想的学术思想源渊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王元化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劳动,具体体现在,他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把黑格尔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颠倒的东西颠倒过来,同时,剥离出黑格尔美学思想中“作出把握事物表身的真实的叙述”的成分,肯定它的理论价值。王元化把经过自己提炼得到的黑格尔美学思想作为一种活的学术思想资源,用于其《文心雕龙》研究和文艺批评的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6.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艺界的理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舌一篇写于作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  相似文献   
7.
一些现代学史书籍在谈到巴金前期剖作时,都提及樊赛蒂、萨柯一案对巴金创作《灭亡》的影响,但在陈述这件事时都有疏失之处.如唐安主编的《中国现代学史简编》。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废名回到家乡黄梅躲避战乱,这期间,他受聘为黄梅县第二小学教员,做了半年的小学国语教员。他见证了“计划教育”背景下黄梅县的教育历史,并在“二小”进行了一场围绕“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学改革。废名的教学改革思想实质上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丰富的联系,为黄梅教育吹进了新气息。  相似文献   
9.
《背影》以朴素的叙述抒发了质朴而真诚的父子之情,是一篇真、善、美臻于完美极致的艺术品。而这份父子之爱乃生成于小有产阶级之普遍的人生况味的体验,深沉而感人至深。因为任何社会和时代,占芸芸众生之最广数者,是小有产者这一阶层,因而《背影》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0.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