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郭先生和狼》(部编五年制六册)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该文,着眼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能理解课文。鉴于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举行了一场有趣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分别担任“学者”和“记者”,“记者”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者”进行答辩。由于课堂气氛的和谐热烈,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弄懂了一些词语。为了开好这场“记者招待会”,我做了以下几点准备。第一,确定答辩内容。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仔细阅读课文。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在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都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如何选择课堂答问的对象呢?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可按以下三种程序进行.一、理解型的问题,可按“中——优——差”的程序进行选择.一般来说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大多是理解型的.这些问题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学生之间理解、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差异,在同一时间内他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不可能一致的.若教师先指名优等生回答,那么中、差等生就有一种依赖性;若先指名差等生回答,他答不出,积极性容易受挫伤.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里的两个整体之间有何联系?有何区别?在阅读教学中很有必要弄清这两个问题。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前后两个整体的具体内容。一般地说,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该让学生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再让他们说一说  相似文献   
4.
5.
设计课前导语,为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当然,要想设计出一个好的课前导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请看下面一例。一位教师教学《月光曲》的课前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月光曲’是一首世界名曲。这首曲子曲调优美、感情强烈。世界各地每一时刻都有人在演奏这首曲子。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知道  相似文献   
6.
教学科普型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的科学道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作业的布置,也必须体现这两点。我想,对于科普型课文作业的设计,是否可布置一些实践型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在文中所学的道理去动手操作一番呢?于是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完《捞铁牛》一文后,我试着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你利用一定的材料,向家长演示一下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由于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  相似文献   
7.
学生语文分数的评定,传统上采用“三三四”的方法,即平时得分和期中考试得分各按30%计算,期末考试得分按40%计算,然后累计得出学期总分。笔者认为,这种评分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平时、期中、期末的分数比例分配欠合理,其中试卷得分占70%,因而这种方法偏重于以试卷定分数;第二,平时分数的记分比较笼统,没有一定的分数项目;第三,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