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
在《核舟记》《愚公移山》两篇课文练习题的设计上,人教版、苏教版注重练习题内容的覆盖面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单一性、封闭性题目居多,题目总量偏少;台湾版没有文言基础知识及背诵的题目,多设计聚焦式、综合式、开放式的题目,题目总数多。设计练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其价值取向应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引发我们思考:怎样设计练习题的内容、形式、层级和数量,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2.
“减负”,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但是,有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错误地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少上课和少布置作业,这是有失偏颇的。“减负”不仅仅是“少”,而且还要“精”。“少”而不精,低质量的“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因此,我们要谨防出现借“减负”之名而降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要在“减负”的同时,牢牢把住质量关。尤其要通过教师自加压力,自增负担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精讲的到位率。眼下虽然为精讲孜孜以求的教师不乏其人,但从总体上讲,精讲到位率仍不尽如人意。教学目的的模糊性、组织教学的随意性、课型结构的松散性降低了课的质量和品位。因此,我  相似文献   
3.
“减负”,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当前,随着各种“减负”措施的出台,“减负”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校、教师和家长,错误地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少上课和少布置作业,这是有失偏颇的。“减负”不仅仅是“少”,而且还要“精”。“少”而不精,低质量的“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因此,我们要谨防出现借“减负”之名而降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要在“减负”的同时,牢牢把住质量关。尤其要通过教师自加压力,自增负担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我国对专家型教师标准或特征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权威见解或观点,但相同的是都对教师的“学”,即学识和科研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诚然,作为成熟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并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各级各类的培训中,专家、学者们把近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一大堆理论,传授给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面对这一大堆陌生的“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秋季启动以来,许多教师参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观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本质,从而导致不能够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为此,本文针对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上对新课程教学观的片面理解,重新读解新课程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6.
对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凝汽器配置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非言语表达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重视非言语表达,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增强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学凯 《职大学报》2004,(1):118-119
语文教学非言语表达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重视非言语表达,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增强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时下语文教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传统教学“满堂灌”,启发式教学“满堂问”,新课程改革“满堂转”。虽然这句话不能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的全部,却也道出语文教改中的一个弱点:不少人追求形式上的改革,而不是实质上的改革。 目前,许多教师针对上述弊病,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等等。所有  相似文献   
10.
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材观。一般人认为,把教材当作知识的载体,师生注重学教材,这种方式被理解为“教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一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强调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