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民小议     
教民是中国近代教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是怎样信奉了洋教的?其中一些人又怎样依附洋人翻过来欺负自己的同胞,以至于成为“二毛子”?这里边有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排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远古的不必细考,自汉、唐、宋、元、乃至明,清,中国和外国进行了引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罢——全方位和多层面的接触和来往。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这一特定事物 ,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是有它的特定规律的。“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就在于发现其规律 ,并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其规律 ,或者说按照它的规律办事 ,从而把历史教学这一工作做得日臻完善。“历史教学法”作为一门课 ,作为一门学科 ,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涉及的各问题组成一个整体结构 ,在其内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是不可或缺也不能孤立存在的。本文是从早年教学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一些想法 ,作一点初步探索。只能作引玉之砖 ,希望同行朋友给以指正和补充。我所设想的“历史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去直接接触所要认识的事物,是运用直观原则之最易收效的一种有价值的作法。例如在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的教学中,常常使学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直接进行观察,不仅观察其静止的形态,并且通过实验去观察诸如动植物的生长、物体的运动、以及各种元素的化合和分解的活动的过程。再配合上语言的描绘、文字的叙述、图片的展示等间接的直观,就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能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但这在历史教学中却存在着特有的困难。因为历史已成过去而又不能重演,没有方法再使学生去直接接触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直观原则是另有其自己的特点的,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学生的思维想象再现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留下的一些痕迹,如文献、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是可供学生直接接触的历史材料,但这只是残缺不全的片片段段,而且是静止形态的,并不能从这些片段遗物中直接地完全看到过去活生生的历史面貌,还必须借助讲述时的语言描绘唤起学生的想  相似文献   
4.
一史料根据问题关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和偏师北伐的得失问题,《清史稿·洪秀全传》中记罗大纲议论定都和北伐的一段话常被一些论著引用。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既都金陵,欲图河北。罗大纲曰: ‘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湖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至皖豫;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且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师,然后可战可守。若待粤之拖罟咸集长江,则运道梗矣。今宜先备木筏堵截江面,以待战舰之成,犹可及也。’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接着在军事上采取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是北伐,目的是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以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可惜北伐失败,使清政府得以组织国内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反扑,终于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6.
自1956年秋季起,我们全国中学都将按新的教学程序来讲授历史课了。本文所要介绍的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即叙述中国近代史(1840—1919)的这一册。这一册是衔接着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和第二册(从中国远古吋期到鸦片战争前)编写的,和第一、二册有着“统一的体裁”,有着共同的体例上的优点。这些优点是:(一)在教材的分量编排上,注意到了课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父亲是秀才,多年作教师.1804年(清仁宗睿皇帝颙琰嘉庆九年)他二十岁时考中举人.以后被福建巡抚张师诚聘入幕府办理公牍四五年,开始熟悉那时官府的行政事务,1811年(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转御史,外放浙江杭嘉湖道.嗣后十年间历官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按察使、布政使.1831年(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十一年)四十七岁升河东河道总督,次年调江苏巡抚,1837年(道光十七年)五十三岁擢湖广总督.这是林则徐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不久,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此后半个世纪,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深入,外国教会的势力也日益深入。作为反侵略斗争的一个侧面,反教会斗争也日益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便掀起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五十年间,中国人民联系到基督教及其上帝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变化,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龚自珍全集》中之《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为著名篇章,龚集诸本于此篇题下皆注“戊戌十一月”,当系原稿所注本篇写作的时间。而篇附后载林则徐答书,末署“愚弟林则徐叩头,戊戌冬至后十日”,一似此为林作答之日期者。考“戊戌冬至后十日”,为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1839年1月1日)。据《林则徐集·日记》(1962年中华书局版),此数日内记事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