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饶有旨趣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苏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团体,从传播学上的传播者、讯息、媒介、接受者和效果等五要素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基本经验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对于党组织的建设,中共革命的理念是要在彻底砸碎旧的传统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无产阶级的组织基础。实际上传统是无法摆脱的,革命只好在传统本身中进行。苏维埃基层政权实际上处处都可能露出旧世界的痕迹,所构筑的革命文化、观念体系也异常模糊不清,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江西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共就是一直在两难中应承着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4.
1927年在国民革命分途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在没有成功或成熟政权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推动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也为中国特色的红色政权提供了借鉴。但中国革命的胜利最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5.
华侨与近代侨乡教育变迁——以广东梅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教育迅速转型.侨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学校生源构成多样化、教育培养方向与教学内容外向化和教育体系多层化,华侨功不可没.这些转型特点在广东梅州得到了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众参与革命的环境因素,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视角去考察的,这当然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方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是从"民众"与"中共"互动的另一视角,希望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有以下三个层面:首先革命的嵌入得益于一种非此即彼局面的初步形成,革命成为民众的"理性"选择;其次是中共党人对"不满"的汇集与解读,民众觉醒的逐步完成;最后是革命荣耀的"酿造",在总体决战与集体狂欢中革命洪流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指出时代感与现实性研究的特点;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探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8.
离城返乡的革命知识分子点燃了湘鄂赣边区的革命火种。但是早期的共产党人遇到了动员中的双重阻碍,一是如何使共产党人实现乡村的"本土化";二是如何消除农民参加革命的固有芥蒂,如革命前后的安全系数及能否获得应有的利益。湘鄂赣边区的中共党人凭借地缘优势,融合血缘和尊重民情民性等举措,最终使革命之火得以燃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