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念蒙 《云南教育》2003,(21):21-23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竞争的重点是办学质量的竞争据预测,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10年间,中等职业学校竞争的重点将是办学质量水平的竞争。形成质量竞争的主要原因是:1.市场对中初级技术人才需求标准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重组,社会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产业中主要反映为技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靠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资源是靠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必然带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需求的变化。随着技术性产业的发展,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随之得到发展。这些产业对中…  相似文献   
2.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相似文献   
3.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9,(2):155-158
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从教育角度分析,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异化;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行为;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全民素质的倒退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本文借用部分案例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剖析,以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5.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隐性辍学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十分明确.是由"差等生"构成:外缘部分相对模糊.是由"中等生"构成.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内部张力和外部因素的强弱变化.都会影响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遏制隐性辍学,首先要把教育观统一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上来,要把学生当成人,而不是“物”;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要成为教育内容;要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要树立平等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其次要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政府教育考核制度。最后,法制要提供更有利的保证,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讲授哪篇课文,都是按照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的模式进行,没有把课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引导学生与教材产生情感效应,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思想的教育、知识的增长、艺术的启迪。如何改变这一倾向,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奥地利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的“自卑情绪”理论与作家石言的小说《魂归何处》中的唐正雄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剖析了唐正雄性格的多维组合及心理因素的特征,从而推理出当今情绪小说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9.
二、发展的机遇 1.中央积极发展职教的方针不变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了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  相似文献   
10.
三、发展的对策(续上期)  1、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规 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基点,拓宽专业面向,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认真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方向与形式”、“数量与质量”、“调整与提高”的关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转型定位,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