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如从学李侗、 《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2.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3.
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旅游领域和旅游教学的实际,重点对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构想以及方法和原则。并阐述了此项研究对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试图对中国农业起源的有关考古资料进行初步解读。在综述农业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的产生与中华明特点形成的关系、明起源的标志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30日大清早,建湖县颜单镇虹丰村育龄妇女唐山花高高兴兴地走进镇中心卫生院,做了人流手术。而“广播迷”陈英老奶奶劝媳不生二胎的事也在本地被传为美谈。陈奶奶今年60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奶奶一家人栽桑养蚕,做豆腐。养母猪,发了财,三个儿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檠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陶者》(部编五册)这首古诗时,有意识地将诗的含意这样写在黑板上: 《陶者》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方法,( )( )了封建社会中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的不( )( )现象,揭露了劳动者和和剥刘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被剥利的劳动人民()()了不平。在讲读并分析了这首诗内容以后  相似文献   
10.
唐代作为“四子书”之一立于学官的《亢仓子》,自柳宗元以来虽多有辨析,但对其作伪情况及其思想,则论述甚略。本文通过对前人论述的梳理,认为唐人王士源当时曾伪作两种《亢仓子》,现存《亢仓子》被视为“注本”,而“古本”基本上保存于现存本中;《亢仓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取儒、法、农、兵等各家学说,表现出唐初黄老道家的特点和道家学说为满足政治需要而进行改造的学术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