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读了《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出版)以后,觉得其中有较多语法错误。一、有头无尾的句子。如: ①“语言毕竟是历史形成的人类社会交际工作,不但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者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第39页) 这句话先用了“不但”,但后文缺乏“而且”与之照应。②“就《毛诗序》杂抄经传、比附史书、繁简不一、迭见重复、穿凿附会以及其中若干地方自相矛盾和内容悖谬,我以为可以认定不是一时一人之作……”(第116页)  相似文献   
2.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见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有“峯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对其中的“临”字课本注为“靠近”,我以为不确切。在古汉语中,“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下看”,例如:  相似文献   
4.
张斯忠 《中学教研》2002,(11):33-38
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发现及其证明,是科技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可贵品质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近几年来中考数学归纳猜想型试题频频出现,已经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密切关注。纵观2002年全国各地中考题,有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为(w(?)i)人……”中的“为人”是什么意思,一般语法书和古文选本大部未作解释。有的同志把“为人洁白晳”(《陌上桑》)中的“为人”解释为“其人品”(见《中学语文教学》85年第1期龚识《“为人洁白晳”的“为人”》)。我认为不妥。在“为(w(?)i)人……”中,“为”是动词,相  相似文献   
6.
《荆轲剌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是一疑难句子。课本的解释是:“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一、“竖子”应该指说话人的对方。在古汉语中,“竖子”在用作对别人的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