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小刊物《水》 张氏家族祖居江西,后移安徽合肥西乡,1911年定居苏州.先祖张树声(1824-1884)官至两广总督.淮军初创时召集人之一,曾代理李鸿章直隶总督时,派兵入朝抗日,后又援越抗法,英勇善战,为官清廉;在苏州兴办水利,治理太湖,重修沧浪亭,再建紫阳书院(现苏高中),著有《卢阳三贤集》十六集传世,清史留名.张氏姐弟之父张冀牖(吉友1889-1938),民国教育家,毁家办学,在苏州九如巷兴创乐益女中.他思想开明,崇尚民主自由.张闻天、侯绍裘、叶天底、匡亚明等中共活动家都曾在乐益任教,中共苏州第一个独立支部即建在该校.张家老宅门口现镌有铭牌,上面赫然写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据苏州史料,苏州赫赫有名的五卅路,即是1925年用乐益女中捐赠"五卅运动"退回的余款,由全校师生修建而后拓宽的.  相似文献   
2.
何谓"二流堂"?必须先破题、作注,读者方知来龙去脉。"堂主"唐瑜(1912~2010年),祖籍福建漳州。他的哥哥唐大杏在缅甸经商,财力雄厚。1927年,15岁的唐瑜读了潘汉年主编的半月刊《幻州》后,倾慕潘汉年的革命思想,给潘汉年写信表示革命的意愿。潘汉年热情复信,使唐瑜受到莫大的鼓舞。1930年,唐瑜由潘汉年推荐,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唐瑜成为左联最早的盟员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2002年,由我责编的《鲁迅的艺术世界》在上海举行新书发布会,那是与周海婴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次我见到周氏家族几个主要成员:海婴夫人马新云、长子周令飞、长媳张纯华。该书出版纯属"偶然",2000年海婴夫妇访南京,电话召宴。席间谈到继续合作出版事宜。令飞提到是否可出版一本鲁迅藏品的书。一听此选题我很有兴趣,适社长黄小初在座,当即拍板,由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先生主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5.
6.
今年是辜鸿铭诞辰150周年。在西方人眼里,辜鸿铭与印度的泰戈尔不分伯仲。被视为东方的代言人、圣哲,更有甚者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而在国人的眼中,历史留给他的境遇是何等尴尬。他那根辫子是“顽固”、“保守”和“怪诞”的凭证或象征.本人亦成为任人讥嘲的小丑。他自诩“是老大中华的末了一个代表”。他曾幽默地对凌叔华说他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今有好事者,说他“教在北大,扬我中华”。  相似文献   
7.
张昌华 《中学教育》2006,(11):61-61
辜鸿铭以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而称。  相似文献   
8.
当2011年元旦的钟声敲响,"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一百零六岁了。孔孟以及皇帝老儿们也只活了七十三、八十四,而周有光即荣登茶寿,这是上苍对他的眷顾。他是仁者,更是智者。我与周先生相识近二十年了,那时他尚"年轻",(他认为他的生命从八十一岁开始,他曾高兴地对笔者说:他九十二岁生日,一个小朋友送他的贺年片上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10.
张充和的《仕女图》 张充和是四姊妹中多才多艺,最具才华和传奇的一位,她用书画、昆曲、诗词和旗袍书写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一生. 充和自幼在合肥叔祖母(李鸿章侄女)家接受传统教育,九岁时师从吴昌硕弟子、考古学家朱谟钦先生学习古文和书法.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抗战期间,她随沈从文、张兆和一家流寓昆明,供职于教育部,编纂教科书.朱自清选散文,沈从文选小说,张充和选散曲.为研习书法,她做了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充和长于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工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