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林纾(字琴南)作为一介文人,终生以教书鬻文为业,虽60岁以前为大清子民,且有举人身份,但政治上与清廷并无瓜葛,直至宣统退位,他仍保持着清纯的“处士”之身;可是,民国以后十余年里,这位林老夫子竟以遗老孤臣自居,眷怀光绪,屡谒崇陵,进而与逊帝溥仪相通问,俨然成为清皇室的“忠贞义士”。  相似文献   
2.
3.
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2 0年代 ,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 ,追求思想、学术自由构成该思潮的观念动因 ,而教育经费的奇缺则是其直接成因。这段史实所蕴涵的合理诉求 ,值得后人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基于潜在需求的定制信息服务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针对用户个性特征的定制信息服务中,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已成为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在讨论了潜在需求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对服务的影响的前提下,进行了以用户潜在需求挖掘和服务推送为核心的定制服务研究,并对现有服务模式提出了补充和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5.
辛亥年末,罗振玉携眷东渡,旅居日本八年之久。1919年初夏,罗氏举家返国,在沪上略作勾留,便定居津门,一住十年。从54岁至63岁这段时间,罗振玉作为一个政治上保守、学术上知名度高的“特殊寓公”,在天津租界感受繁华和安闲,既经历了废帝溥仪移驾张园、契友王国维投湖自沉诸事的惊扰刺激,又深得京津人厚土滋养,得以“传古”授徒,彰显“甲骨四堂之首”的功力。关于此节,尚鲜有专记述。  相似文献   
6.
晚清名士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遗憾的是,李越缦暮年日记手稿数册被门人樊增祥(号樊山)取走后,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学界抱憾难窥日记全璧之余,推测此稿已“毁佚”无疑。岂料,悠悠半个世纪过去,该手稿竟珠还合浦,以至有越缦日记的第三次影印。李慈铭(1829—1894年),号莼客,晚署越缦老人,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曾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又清高狂放,以至遗世于“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评。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管理:分级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唯 《江苏高教》2007,(3):124-125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过于细化的分级和越来越格式化、数字化、短视化的考核,使很多教师心理严重失衡,并产生内耗,既背离了公平原则,又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分级宜粗不宜细,考核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创办于1904年的南开学校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其中的最初44年始终是由张伯苓担任校长。从一个私家塾馆发展为闻名堰迩的中学.再进而增设大学,办成当年的知名高校。国人赞誉他的创业精神,那么.外国人又是如何评说张伯苓的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其标志是1922年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方案的提出和当时南北各校师生的有关活动。尽管“教育独立”主张立意颇高,但在现实层面充其量体现为企望“教育经费独立”这一基本诉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后一度试行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那是一种力求在“法理上”为教育独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其标志是1922年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方案的提出和当时南北各校师生的有关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