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心理学家认为,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直觉所做出的似真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发展史中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欧拉猜想等都是名的数学猜想,正因为有了这些猜想的提出,才使碍后来的学努力探索。这些猜想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察、统计观察、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提高能力,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自主探索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哈尔康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康托尔说:“在数学领域,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