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美国迅速发展,城市化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些都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Naturalism)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产生的。自然主义吸收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学说(social Darwinism),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然  相似文献   
2.
[导读]艾米莉·勃朗特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家,可惜她在世间仅度过了30个春秋就撒手人寰。她的诗歌被评论家们赞赏,她留给后世的惟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它独特的风格和故事使其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正处于现实主义批判时期,大多数作家描写的人类矛盾斗争都是纯社会性质的,而《呼啸山庄》更多关注个人与世界的斗争。小说中塑造的阴郁、充满着矛盾疑惑、经受着狂风暴雨洗礼的世界,既是指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象征着人类难于驾驭的复杂内心。“呼啸”这个词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的阐述。虽然在那个时期,现代主义尚未形成,然而,后代的评论家都认为,《呼啸山庄》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气息,其创作写法与20世纪的现代派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小说看起来只是一个爱情复仇的故事,人物场景都不算大手笔,可情节和语言蕴含着强烈的诗意和神秘主义、谜一般的思想内涵及奇特的想像力。正因如此,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英国评论家戴维·赛西尔曾说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呼啸山庄》是惟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住其光辉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方法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优生优育已为广大家长和保教工作者所关注,被社会所重视。为掌握幼儿园独生子女现状,引起家长,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探讨加强和改善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于1986年3、4月我们在银川,银北,银南、固原四个地区教育部门办,厂办、部队办和乡办四种类型的九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包括八所全日制幼儿园和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为了全面了解独生子女在家庭阳幼儿园的表现,我们以无记名问卷形式,随机对274名小班独生子女(其中男孩146名,女孩128名)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4.
[导读] 20世纪的美国,每个年代都有很鲜明的特点,因此每个年代都出现一批能够代表其时代特色的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最著名的就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是其著名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1896—1940)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v),被认为是反映20年代美国生活的最佳镜子。  相似文献   
5.
四月下旬,区托幼办在银川一幼、二幼、军区幼儿园、吴忠县幼儿园开展了中、大班语言、计算课的观摩教学活动。参加这次观摩教学的代表来自全区十八个县市幼儿园。这在宁夏幼教史上是第一次。它对提高我区幼儿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就与英语时态有关的几个语法现象来分析英语时态的语篇功能。英语时态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句法规则,在很多时候选用哪一种时态取决于语篇的大环境,服务于语篇的交际目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传授时态使用的抽象规则,也要教授学生从篇章的整体角度去把握与时态相关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曼君 《海外英语》2003,(11):36-37
[导读]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散文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而培根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主张发展生产,以及创建一门基于科学研究的新哲学。培根坚持认为,人类应该采取科学方法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是通过权威来获取知识。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崇尚科学,渴望探索世界。他的论点为现代科学打  相似文献   
8.
以往,小学音乐大纲明确规定:低年级设“唱游”课,中年级设唱歌课,高年级设音乐课.后来,都改为唱歌课了.现在,又有将低年级的唱歌课改为“唱游”课的趋势.对于中年级可否上“唱游”课,似乎尚无人论及.我从事多年中、高年级唱歌教学,想借此篇幅浅谈一点认识.一、什么是“唱游”“唱”即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活动,“游”是对“唱”的演绎和加强.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拍掌、跺脚、捻指、演奏、舞蹈都含有“游”的因素.它与音乐、语言、舞蹈、演奏紧密地联系,而以音乐为核心,具有丰富的“唱游”内涵.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为此,他创造了“体态律动学”.通过节奏的因素,把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紧密结合,学生逐渐掌握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带有自己的创造性.这种“律动”就包含“游”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