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蒋泥先生"写老舍"的成果可谓"丰硕",但笔者认为,蒋泥的"写老舍"是一些改头换面、重复出版的"成果","想当然"成分异常明显,文献资料讹误与学术失范十分普遍.特别是错误百出的<老舍的沉浮人生>,由于冠以"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的名义,既误导了广大读者,也给海内外老舍研究带来了混乱,以至于造成了短暂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看来,轻视文献资料建设,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而纠正学术不端,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张桂兴 《文教资料》2001,4(3):80-98
老舍从1918年7月18日担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开始,直到1966年8月24日含冤去世,其间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这些团体、组织及职务,有旧社会的,也有新社会的;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有委任的,也有选举的;有名誉的,也有具体的;有显赫的,也有低微的;有临时的,也有长期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  相似文献   
3.
20年来,笔者始终致力于老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编撰《老舍年谱》的过程中,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丁对老舍的了解和认识。笔者发现,在老舍的诸多特点之中,一生爱交朋友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正像胡青、舒乙在《老舍和朋友们》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朋友二字,对老舍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朋友,大批的朋友,应该说,是老舍写作的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之一。”同时,笔者还发现,在老舍结交的许多朋友中,既有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画家、学者、教授,也有一些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车夫、店员、拳师、花匠、工人、警察等小人物。如同臧克家所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整理老舍著译作品编目时,发现老舍一部分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同名。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同名的作品涉及到23个篇名,共计78篇作品。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阅读老舍作品时参考,笔者特地将它们整理出来,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收集和整理老舍资料,编撰《老舍年谱》。其间,除发现了一批老舍的佚文外,还陆续收集到了一批老舍未完成之作的资料。其中,有的作品仅仅是产生了要写的打算;也有的作品是已经进行过反复思考、酝酿;还有的作品是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众人皆知。然而,如果说老舍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和学术界所熟悉和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根据笔者在编撰《老舍旧体诗辑注》(修订本)过程中所做的最新统计(这个统计自然是很不完全的,因为迄今为止估计仍然有部分老舍佚诗未能被发掘出来),截止到目前已经发现老舍创作的新诗有80余首,旧体诗有340余首,散文诗2首。此外,老舍在…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老舍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工作;然而他又始终未能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本文即是对老舍基督教情结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为后人留下了1600余部(篇)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尊敬的作家。他本来计划为读者贡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可是,他却带着对创作的无限眷恋和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而含恨离开这个世界。老舍未完成的著作有20多部。  相似文献   
9.
四、校长--督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7月18日,京师学务局发布第21号"委任令",云:  相似文献   
10.
《济南的冬天》被选作初中语文材教之后,不少人撰文加以评价、分析,这对该文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济南的冬天》的发表时间和出处,误传较多。有的说“本文写于1935年,当时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有的说“文章写于1935年,其间老舍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它是否是作者‘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在青岛《民报·避暑录话》上所作,或者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回忆性文字,笔者手边无资料,不得而知”(《中学语文教学》1982.5)。针对这些误传,武汉师院中文系主办的《中学语文》在1982.4期上发表了谌忠恕同志的《读<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孟广来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次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济南的冬天》的发表时间和出处,指出“《济南的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