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一)许穆夫人究竟是何人之女 《左传·闵二年》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由此,已明确《载驰》作者为许穆夫人,  相似文献   
2.
《论语》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孔子是我国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影响最大的。在战国时代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是实际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孔子思想,在当时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到处碰壁。而到他的孙子子思,便把他的老祖父的思想加工改装,因而他就受到某些国君(如卫君)的欢迎。自汉以后,儒家起码有鲁齐派系之分,许多儒家的经典,如《礼记》、《中庸》,都彼此有些矛盾与参差。经汉、宋到清,到“五四”,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展开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各  相似文献   
3.
中国咏物诗的写法类型大致有二:一类是无所寄托单纯咏物的;另一类是有所寄托体物寓意的。细分起来,前一类有偏于写形、偏于写神、形神兼备等三种写法;后一类则有托物拟人、缘物写情、借物论理等写法。唐宋时期的咏物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咏物诗写法类型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柳永现象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第一位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的出现在中国学史上是一个突出而罕见的现象,可称为“柳永现象”。“柳永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慢词长调繁盛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学进入了通俗学与传统雅学分庭抗礼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大为壮大、职业人开始出现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她揭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光辉地显示了我国“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我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其历史意义是巨大和不朽的.就其内容来说,除了一些历史小说之外,鲁迅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社会面貌,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幅落后、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的风俗画,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启迪革命者进行新的探索.在这种意义上说,鲁迅的小说实是辛亥革命的镜子.  相似文献   
6.
当今传统诗词创作方兴未艾,出现了持续的“中华诗词热”。但尚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有:在类型方面绝大部分集中在抒情诗和写景状物诗,而少有叙事诗和说理诗;在体制方面仅以律诗、绝句、词为基本样式,远不如古代诗歌体制的丰富:在诗歌的格律方面过于看重一字一句的标准格式,并仍以沿用脱离当今普通话语音的旧诗韵为尚。这些偏向不利于当今诗词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应予改进。  相似文献   
7.
辨伪史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虽说是老生常谈,但确是从古书中翻过一个筋斗的深切体会。 古今中外一个样,文化愈发达,时间越久远,好古之心就越强烈。这就是伪造古书的原因,不造假能有人信吗?这是人类通性,只不过中国人造假的本能特别大,而又发现伪造的问题特别早,这很给一些大人物以“煞风景” 的感喟。可惜那时还没发明出这样那样的“帽子”,不然我想也不会有那么些人(扌通)窗户纸。  相似文献   
8.
(一)   柳永在我国宋代词坛,是一位作出了非凡贡献的著名词人,在我国词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简而言之,可用“三个第一“来概括:他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第一位开创俚俗词派的代表词人.   ……  相似文献   
9.
论宋濂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开国文臣、文坛领袖。本文对宋濂的诗学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析,认为其诗论本乎《文心雕龙》。文章探讨了宋濂的论诗总纲、诗学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风格论。  相似文献   
10.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原是成“一家言”的作品,无论在史学、文学那方面,它都是一部价值很高的书。 在史学方面:它发展了编年体,也示范了写历史必要有倾向性。此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完全采用鲁国纪年,是我国断代史之祖)。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但它最后又附有鲁悼公四年(前463)事一条:写晋国韩魏两家灭智伯的事,当为后人所续记。它是以叙事方法为主。它写作原则之一是“两国之战必书”,这样就提供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