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辞类纂》《古文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或姚选)是重要的古文选集之一,选辑者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  相似文献   
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仁宗嘉庆十三年(一八○八),开全唐文馆,严可均因为身在草野,不能入馆参加编纂工作,于是发愤从这年秋天起,开始搜采唐以前的文章,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至清宣宗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终于编成十五集,共七四六卷。这就是有名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书名太长,前人征引时,也有的用《严氏文编》的简称。可均(一七六二--一八四三),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嘉庆五年(一八○○)举人,官建德教谕。不久,引病归,专力撰述。可均学问渊博,精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是一部收采最富的唐人诗歌总集,共九百卷(另有总目十二卷),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多人. 这部大书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夏间开始刊刻的。当时,曾在扬州天宁寺专门设立了全唐诗书局,由通政使曹寅任校阅刊刻官,侍讲彭定求、编修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庶吉士俞梅等十人任校对官,次年秋成书,历时约一年半。  相似文献   
4.
我在《全唐诗大词典序》一文《本刊1990年第4期)里,曾经指出“将谓”的词义唐、宋以后已经改变,与魏、晋时代作“得无”解者不同。但限于谈唐诗,所以只举了唐代的几个例子,没有详说。有的朋友看了,认为这样恐嫌证据不足、力量不够,因而现在再写一篇,多征引一些旧籍,借作补充。前文已举,除极个别的以外,一般不再重复。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两书所征引的例句,也一概不用。  相似文献   
5.
满江红     
读《水浒传》,综括投降派宋江种种劣迹,赋此写之。水寨栖身,屏晁盖,大权到手。刚窃位,厅名便改,路线非旧。鬼黠诈称玄女法,脸翻要  相似文献   
6.
<正> 刘向的《别录》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为西汉以前的书籍作了全面的记录,而且对这一悠久的历史时期的学术源流和作者得失作了详细的论列和评价。假使它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那末,千万种古代学术名著的内容和体例都可以通过它而为后人所知,许许多多古代学术上的问题也可以有办法获得解决,裨益之大,实在是其它书籍难以比拟的。不幸西汉末年以后,战乱频仍,这一艺林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历代文学总集选介(续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编。陵(五○七--五八三)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梁时,官东宫舍人;入陈,领大著作,累官至中书监。陵是梁陈间著名文人,诗文绮丽,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庚。有《徐孝穆集》三十卷(久佚,后人辑存二卷),传见《陈书》卷二六、《南史》卷六二。  相似文献   
8.
新版《辞海》已于建国三十周年的前夕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是在1936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工作开始于1957年7月,到1979年秋,前后共经历了二十二年。它是参加这一工作的几千名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全书优点很多,贡献也大,出版以来,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一部大书成于众手,难免有抵梧纰漏之处。个人近来参加《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经常要参考这部书,翻检所及,有时  相似文献   
9.
新版《辞源》系以旧《辞源》为基础大加修订而成。修订开始于1958年,至1983年四册全部出版(称“修订本”)。在此期间,虽也曾受到一些干扰,但工作一直坚持下来,计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新版删去旧《辞源》中的百科词语和一些过于冷僻的词目,增补了大量的新词语和书证;并在单字下注出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及《广韵》反切,标明声纽;释义力求简明确切,源流并重;书证文字都作了复核,注出作者、篇目和卷次,有  相似文献   
10.
<正> 刘向的《别录》,本来只是把众书的“录”汇集起来,别为一书,所以称为“别录”命名之义,原很明显。可是,由于它的全称叫做《七略别录》,而古人征引时往往只省称《七略》或《七录》因而就容易与刘歆的《七略》和阮孝绪的《七录》相混。加之《别录》又还有一些其他异名,后人不加辨析,也往往引起混乱。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由于《别录》久已亡佚,后人见不到原书,对于书名中何以又有“七略”二字缺乏正确的理解,于是就影响到大家对这部书的看法。比如《别录》也是分类的(即把著录的书分为六大类),有些人就未必注意。这些情况,说明了对于《别录》的命名有加以探讨和诠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