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矛盾·悲鸣--论苏曼殊的感伤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作为一个神秘、浪漫的文学天才,在近代中国东/西杂陈的剧烈动荡中,走过了他短暂而凄凉的一生.他孤独、矛盾的心灵在世纪末的风雨中痛苦挣扎、绝望哀鸣,这种浓郁的感伤情愫已融入他生命的深层,并成为他浪漫生命之旅中的一朵哀艳之花.他的感伤之旅主要包括个性主义反抗的矛盾性;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情感共鸣及个体反抗的精神畸变;浪漫感伤情怀在小说中的深入呈现等.  相似文献   
2.
马华新生代作家作为马华文坛的生力军,以其鲜明的个人化解构历史叙事挑战、颠覆了马华文学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重构了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化个人野史。文章立足于作品解读,试图从重构民间化、个人化的历史真实,否定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真相的可能性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观。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作为当下北美华文文坛的新移民作家,其小说《扶桑》呈现出多元丰盈的叙事美感,如人称交叉的复合叙事、现代拼贴式叙事、时间化的叙事结构等特征,文章力图从叙事学角度深入解读《扶桑》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以忧郁、感伤的士子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为中国感伤文学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文章主要从作家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情感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郁达夫复杂的个性气质:忧郁的感伤,孤冷的哀怨,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深层心理中斑驳而迷人、凄切而悲苦的生命本真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模式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思路,树立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的现代、科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开放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学,如自主型小组主题发言,双向互动式问题教学,多元化阅读教学,学科研究方法教学,多媒体手段教学等,并建立与自主式学习教学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推进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出现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他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产生广泛影响,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侠骨柔情的"世俗乌托邦",满足了人们心中对生命与爱的浪漫渴求,文章主要从生命与爱的现代性角度入手,探讨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性和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7.
历史题材小说作为当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已被评论界广泛关注。“谁在言说历史”、“如何言说历史”是研究者探讨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从主体历史观和多元历史叙事入手,深入分析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台湾新世代作家作为80年代后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他们以融合现代和乡土的多元整合视野和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前代作家划清界限,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目前对台湾新世代创作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从题材主题解读到审美艺术探讨都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方式向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台湾新世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作为一个神秘的文坛怪杰、风流才子,在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的剧烈动荡中,走过了他短暂而凄楚的悲凉人生,他孤寂、矛盾的心灵在世纪末的风雨飘摇中痛苦挣扎,绝望哀鸣。浓郁的感伤情慷已融入他生命的深层,成为他浪漫孤旅中的一朵哀艳之花。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苏曼殊的感伤之旅: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苏曼殊个性主义反抗方式的矛盾性;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情感共鸣及个体反抗的精神畸变;浪漫感伤情怀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颓败线的颤动》蕴含了丰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亲以出卖肉体的屈辱养活了子女,却被子女怨恨鄙视。子女的怨恨导致母亲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怨恨,使母亲最终进行绝望的复仇。论文运用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详细解读文中子女对母亲的怨恨和母亲对子女的怨恨这两种情感,从而深入揭示鲁迅爱与复仇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