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经鹏 《陕西教育》2007,(1):123-123
翻开报纸,每每看到各地不时发生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脸上刺字的。身穿“贼”褂的,棍棒相加的,口吐唾沫的。开水烫头的,冷天罚站的等等,其手段之残忍、花样之古怪,实在令人愤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不禁要问一声:同行们,你们怎么了?当然。这其中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但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这些个别教师已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2.
两种乃至几种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方兴未艾,并被视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更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本文试图就英语和汉语在句法层面上的差异对国内研究的成果加以回顾,并提出笔者本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推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已涉及作者一生的创作中几乎全部的主题思想,标志其创作成熟期的到来。作者直接将其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表面极其繁荣鼎盛的工业社会最深处的脆弱心脏,即所谓文明对人的异化,从而破坏和摧残本应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乃至更广义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尽管在这种痛苦的求索中,作者有过彷徨,有过逃避,走过极端甚至偏离过理性,并且每一次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毕竟给我们留下了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隐喻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对隐喻进行分析和解释,而应将其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而不是语言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我们时修辞语言意象基础的兴趣引领我们不仅能简单地欣赏有趣的表达,而且还能深刻地意识到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隐喻对应和指代分析构筑了大部分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矛盾”类辞格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应用,但在理论研究上汉语稍嫌滞后.本文就此类辞格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和研究加以对比,并进而对其认知意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隐喻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对隐喻进行分析和解释.而应将其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而不是语言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我们对修辞语言意象基础的兴趣引领我们不饵能简单地欣赏有趣的表达,而且还能深刻地意识到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隐喻时应和指代分析构筑了走部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