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取鉴”就足以史为鉴。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古代,取鉴是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史学的脉搏,它的跳动,能敏锐地反映出外界对于史学的影响和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如同其他学术思想一样,我国远古时代,虽有本氏族、本部落的历史口传,但是,殷商以前的古人并没有为我们留下直接的历史记载,所以,本文的分析,从殷商时代开始。  相似文献   
2.
元朝在将近一百年的统治期间,对“汉人”和“南人”施行空前的民族压迫的结果,是不断地激起全国各族人民,越来越频繁的反抗和起义。到了元末至正年间,尖锐的民族斗争,已经把元朝的残暴统治推向了全面崩溃的境地,一场最后埋葬元朝统治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风暴终于来到了。当时,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反元起义队伍,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刘福通领导的以修河民工为主的起义军,他们于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五月在颖州起义后,连  相似文献   
3.
为了传颂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英雄事迹,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写的《钟相杨幺起义》一书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本热情歌颂钟相、杨幺所领导的南宋时期湘湖农民起义军的历史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历史条件,揭示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丰富内容,从而构成了一幅活  相似文献   
4.
在元末群雄中,明玉珍称得上是位既英勇善战,又深明治国经邦之道的佼佼者。可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明玉珍却只是一个次要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论著数量不多,偏颇之处却不少。《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发表的黎邦正同志的文章《试论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政权》(以下简称《黎文》),笔者拜读数遍,受益良多,唯其中某些论断,不敢苟同,兹略述如下,以就正于史学界和黎邦正同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籍浩如烟海。在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在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继《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第一次出现了“正史”这个名称。后来,当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之后,“正史”的说法,就被“二十四史”所专用,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尊崇地位。“正史”除《史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组织有关人员修撰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