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时代是以字的出现作为标志的。字时代把人类对于事物的直接观察的重要性.让渡给了对于字意义的体会。这种强调对意义把握的明,成为人类进步的骄傲,也成为束缚人自由思考、自由感受的藩篱。以电影为发端的视觉化的出现,首次逆转了明的演进趋向。这种趋向在电视和电脑网络的信息传达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要提出问题和对问题加以思考,文学研究没有现成的公式和模型,在研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对问题的把握如何来决定研究价值的高低。问题意识是文学研究最核心的东西。从三方面来思考。首先,厘清什么是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它可以是文学问题,可实际上更多地是文学之外的问题,研究者需要从文学之外的角度来看文学。其次,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往往是环环相关,一个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得到是与否的答案,而是由此问题引发出来其他问题,形成一个彼此有关联的问题簇、问题群,这样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其三,文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相关的,提出问题是引出一种思考的角度,解答则是拿出相应的思考结果,各有其作用,解答并不是单纯对于提出问题的回应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重庆文学史”是《涪陵师专学报》自1999年改版以来就设立的一个重要栏目。记得在1998年底时,易光作为该刊执行主编到重庆组织部分专家就栏目设立进行讨论,易光提出了开辟“重庆文学史”栏目的设想,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同。之后不久,易光又代表编辑部邀请部分专家召开了学报工作的座谈会,并聘请其中几位专家作为“重庆文学史”栏目顾问,本人忝列其中。作为顾问,就是要关注该栏目的状况,并且在必要时在栏目上作些工作。“重庆文学史”作为学报的专栏,“重庆”是标明其地缘特点,“文学”是指明研讨对象,“史”则是一种历…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功利无关的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某种利益关系的说明, 它并没有直接反映出文艺在实际运作中的事实:文艺其实是与功利经常相关联 的。商品经济对于文学的影响,改写了文学活动中权威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和方 式。权威话语更多地是市场方面的力量表达出来,读者获得充分的选择权力。但 是读者的选择缺乏一个可靠的基点,很大程度受市场策划者所诱导。这种“诱 导”虽然有别于以前的“引导”从而显示出一种进步,但这进步并不含有道德上应 予肯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除了从它自身的特点着手外,更重要的方面,是要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内部各范畴的联系上着手。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对于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得多,对文艺自身的内部规律相对忽视,因而现应转向重点探讨内部规律。这有一定道理。但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外部规律也同样不能忽视,尤其以前对外部规律的认识还往往带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应予清除,因而对外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也具有其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7.
任何文学史叙述都要使用特定的内在框架皋整合历史上的文学现象。本文认为较为典型的文学史述史框架有原型秩序、经典秩序和进化秩序三种。原型秩序按照循环的现念来解释文学的发展;经典秩序既高扬文学传统对后代的影响,又强调后代根据现实需要对前代文学的主观认定;进化秩序则认为前代文学是一个必须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我们当今处在了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命名的时代,譬如全球化时代、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等等。在这若干命名的名单中,还可以有“消费时代”这样一个命名。  相似文献   
9.
文艺理论并不是一个判然自明的概念,它同美学纠缠在一起,还同文艺史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还同文艺家们的感想、体会交织着。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明确一下文艺理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我们感到惑难,因此,不妨把问题转换角度,即追问文艺理论到底不是什么。这种否定式的命题并不影响我们反思的深度和性质。  相似文献   
10.
文学阅读是对于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它依赖于作品的规定情境。文学阅读的再创造又是在历史视点框架的支配下进行,它还要在历史视点的规定情境中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再创造,表现出作者、读者、作品同历史视点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