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时间使用模式不仅是学生日常经验的重要表征,也是本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但时间使用并不单纯是学生理性选择问题,也受制于个人出身背景、组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群体间的异质性。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2019年数据,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讨我国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模式及内部异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呈现出“多面高手”“社交达人”和“校园隐士”三种模式;模式的形成受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影响;不同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时间使用模式特性。时间使用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大学生课外经验的典型组织样态;而群体间异质性的时间使用模式也表明了时间作为一项型构兼备结构性和能动性特征,对院校管理者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支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竞赛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又被视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手段之一。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竞赛在选拔之外具备怎样的育人功能?参赛和获奖孰轻孰重?本研究使用2018—2020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数据和10项全国性高水平大学生竞赛的获奖信息,发现参赛经历对学生的教育收获,尤其是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大小在不同类型学校和专业中有所不同。高水平竞赛选拔出了学业优秀的学生,但获奖并未带来更多的教育收获。要发挥大学生竞赛作为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价值,应重塑“重过程、轻结果”的竞赛观,通过优化竞赛内容、提高参与面、提供优质指导等方式以赛促学,达到鉴才和育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21世纪以来,“学情研究”范式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主题演变、知识基础和代表性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从翻译借鉴国外的学情调查工具、学生学习发展理论等“器”的层面,到立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尝试构建本土理论“道”的层面,出现了由“器”及“道”的升华。具体表现为研究主题由点及面,围绕“学习投入”核心热点,从单一行为观向整合观视角转换,形成了学习过程、结果及院校对策三大主题聚类。知识基础由弱到强,研究思路从描述学情现状到揭示作用机制;虽然西方学习理论依旧占主导地位,但本土研究有所突破。重要的代表性成果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从学理到实践,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现状分析到解释中国问题,解密不同类型、年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关注院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要继续突破旧有范式,扎根中国教育情境,丰富中国大学生成长的理论解释;并秉持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初心,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成果反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