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初中语文课本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恶,是何言,是何言!”中的“恶”注释为:“恶(wū):表示感叹的助词,有反对的意思。”把“恶(wū)”说成助词,这是不正确的。初中语文《汉语知识》在讲到助词时说:“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或在造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把对联看作一种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一种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视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与政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近代、现代历史上,革命人民都曾把对联作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笔者这里要谈的便是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对联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姓名,除了是人的代号以外,一般并无别的用处,但一些人能别出心裁,望“名”生义,从而拟出了不少新鲜有趣、令人称奇的文题。其方式大致有:  相似文献   
4.
①《侃舞》(《青年文摘》1990年8期7页标题)②《蔺新江侃球儿》(《中国青年报》1991年3月15日4版标题)③《会外“侃”会》(《中国青年报》1992年3月26日2版标题)④他接过话茬就侃。我估计平时他们也没功夫这么轻松地侃。  相似文献   
5.
“精细”是修辞新格,《“精细”表意功能例说》(《语文知识》1993年2期)一文对它作了介绍,读后颇有收益。但笔者觉得文中示例似可商榷。什么是“精细”格?在众多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谭达人先生在《再论“精细”修辞方法》(《修辞学习》1992年4期)文尾表述得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