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小路不见了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上课前总要在校园里转一转。有天早上,刚转至六边形花坛处,恰巧碰到六(4)班的赵嘉毅径直从花坛中穿过。看到花坛近期被六年级学生踩出的小路,我意识到教育的时机来了。我叫住赵嘉  相似文献   
2.
在写字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写字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提高书写技能外,还必须注重其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变着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兴起。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各国试图通过课程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教育目标。这种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一、鼓励质疑,诱发创新动机 (开课时,播放小猫正在挥舞铁锹种鱼的动画课件。) 师:小猫在干什么? 生:小猫在种鱼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 师:看了动画片,读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路呢?  相似文献   
6.
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还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因为教师的学识、态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研究学生、研究教师时要有“磨”的精神,要研究得更深入、更精细,在研磨师生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变着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兴起。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各国试图通过课程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教育目标。这种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对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凸显出来。交往离不开口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口语交际的互动性特点,善于创设一波三折的交际情境,营造平等和谐的说话氛围,通过角色互换、自主评价,来唤起学生内心的表达冲动,使他们的语言如涓涓溪流,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汩汩流淌,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