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汉语词义的整合特点在《说文解字》中有充分体现,从发生学意义上说其生成过程往往涉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复杂加工程序,相关特征之间具有类似于算数级数与几何级数的演算特点: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乘方、开方;不仅存在单一运算程序,更有广泛的综合运算途径,同时体现了语义范畴化的理性构拟意识甚至非理性默认加工机制。支撑以上现象相关解释的是两种语言学理论:一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逻辑语义关系,另一种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模型,两者共同起作用的基础是两个学派的功能理念,由此揭示的语言新事实则指向汉语词义范畴的生成理据。  相似文献   
2.
讨论现代汉语的名词词组中具有指别作用的成分系统及其语序,具体议题包括:(一)指别成分系统,(二)特指和非特指成分的语序,(三)非特指成分之间、以及非特指和数量成分之间的语序,(四)非基本指别成分的位置。其中对指别成分的讨论是前提,后面三点则以该前提为基础做系统探讨,目的是系统考察名词词组中各指别成分之间的语序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对学习和进一步从语料统计的角度研究相关现象提供了一种参照框架。  相似文献   
3.
明喻和隐喻这两种修辞方式,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上,其产生究竟孰先孰后?对《诗经》的研究发现,其中部分隐喻可能是经由明喻发展来的,但绝大部分隐喻可能直接来源于它们的一致式(非隐喻);在修辞上,有些隐喻和明喻连成一体,分别仅在“如”字的有无上,但大量隐喻则不宜、甚至无法用明喻的方式加以置换。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思维的隐喻特点,也表明人类的隐喻思维虽在有些情况下需借助明确的类比意识,但很多时候则是隐性的和潜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以"评价理论"诸范畴作为元范畴,考察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代表性学者和实践者对文学艺术在批评和审美观念上的评价取向,认为文学性就是评价性:文学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话语和组织方式,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类态度、以及相应的介入和级差因素。其实,这些范畴早已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国别的美学和文论中,一直是人们进行美学评判和文艺理论建构的基石,只是先前缺乏这种高度概括和明确认识罢了,也没有评价理论的范畴那么具体,评价的侧重点也因着眼点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介绍语言的四个维度及其认知加工模型。语言的四个维度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而延伸的三个隐喻性空间维度:(一)横向层次维度——语义→词汇语法→语音书写;(二)纵深相位维度——概念、人际、语篇的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书写范畴;(三)竖向级阶维度——词-篇连续体;语言过程是在经典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前提下,以语言‘实例化’为着眼点,采用工作记忆原理加以阐述的一个认知模型,意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社会属性及基本范畴补足应有的认知加工环境;并以现在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将关注重点从系统转到语言使用的过程上来,恢复语言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范围内,从理论阐述和分类描写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动词词组的连带范畴这个一向只被看作句子成分的概念做定性说明。动词词组的连带成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词组构成成分,称为辅佐范畴;另一类同时作句子成分,称为跨级范畴,正是这后一类连带成分将具有等级差别的动词词组与小句甚至复句连成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集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隐喻映射手段,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以词串和词族为代表———形成的内在历时机制。这里将讨论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议题:(一)认知发展和新范畴形成的相互关系;(二)隐喻映射在词义范畴扩展和词义网络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映射的主要类别;(三)源范畴和目标范畴通过能指成分形成词义范畴网络体系的内在机制。从而说明以词串和词族为标志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历时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