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我院中文系首届本科班毕业前夕,系领导同志让我给行将离校的向学,就高中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作了一些讲解。其目的是减少他们毕业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可能遇到的困惑。我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少量在课文中应注释但没有注释、或虽有注释仍可以讨论的词语,也讲了一点对句意或对篇意的个人理解。这里先整理出如下八条,供高中语文教师及自学人员参考。其中有些看法未必很成熟,只是探讨性质。  相似文献   
2.
3.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4.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礼俗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明显地表现为周、秦、楚一带尊左,宋、齐、鲁一带尊右。可归结为殷,宋及两汉尊右,周、秦及汉末以后尊左。在汉语史方面,尊右卑左的书面语在春秋时代即已形成,在西汉得到巩固发展,致使一直尊右的书面语与尊左的礼俗长期相反。文章还论及了研究方法,礼俗变例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贾宝玉奉做了皇妃的姐姐贾元春之命,正作《怡红院》一诗,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薛宝钗让宝玉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腊”字。宝玉道:“‘绿腊’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地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腊干’,你都忘了不成!”薛宝钗把晚唐不很著名的诗人钱珝《未展芭蕉》中的诗句,比做刚入学孩子所  相似文献   
7.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