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秋天的傍晚     
我爱硕果累累的秋天,更爱秋天的傍晚。每到黄昏,我总爱漫步山头,去寻找她的足迹。秋天的傍晚在哪里?它在湛蓝的天空里。偏西的太阳倾吐着火红的余晖,使悠然的云朵镶上  相似文献   
3.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一种阅读取向。它充分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精神体验。只有当学生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湘中地区,只要提起李笑山,无不知道他是大革命时期原湘乡中里(现为双峰县一带)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其牺牲后留下的血衣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感动着成千撷的“后来人。”李笑山(1899—1930),派名发上,又名代培,化名李湘、季庸,双峰县永丰镇石板冲人。1925年在双峰高小执教时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高潮中参与领导湘乡中里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6.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离开语文教人文、只有感悟少见训练"的语文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矫枉过正。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来自于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所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应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简约而不简单”,一句时髦的广告语,道出了厂商对自己产品高质量与高品位的追求。笔者并非存心模仿和借用,而是从中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简约“。简约”是相对“复杂”而言的,复杂化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一篇简单的文章硬是要从所谓的多方面来剖析,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面面俱到,致使教学“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简约不是简单,过于简单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肤浅,课堂容量小,教师的提问学生都能轻易回答,甚至不需要讨论,没有任何思维…  相似文献   
9.
低年段从写话入手,是为了引导学生“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主性探索来实现。教师无法替代学生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