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述隋唐五代的文化交流与反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根据史料,在我国,这种交流、吸收与融合,早在公元前二十一至十六世纪的夏代便已出现,隋唐五代则是此后发展的一个高潮。交流、吸收与融合,丰富、发展了各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对一些邻国的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通及《中说》朝有门生作大臣,史无列传等凡民. 不由正道干昏主,敢以微言比圣人. 万世遗经那可续,一时私谥恐非真. 太平十二尊王策,差胜扬雄献《美新》。这首诗见于《艮斋诗集》卷一,是元人侯克中为抨击王通而写的。由《中说》(一名《文中子》)所“塑造”的王通,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怪诞形象。他以孔子自命,后人也高度赞许他,称他是“吾道之粹焉者也”(刘宗用浯),“董子(按指董仲舒)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相似文献   
4.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毅然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主张,首倡在旧式书院创办东(日)、西(英)文学堂,建议京师大学堂派代表团赴日访求学制,为我国近代教育绘出了可供操作的蓝图.  相似文献   
5.
<正> [原文] 余每观才士①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②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③可得而言;每自属文④,尤见其情⑤恒患意⑥不称物⑦,文不逮意,盖非知⑧之难,能⑨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⑩,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11),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12),虽取则不远(13),若夫随手之变(14),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15)于此云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