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届课堂展示月“塘桥中心小学展示点”的展示课之一,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小学数学公开研讨课常选的内容之一.笔者执教这节课旨在构建和谐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氛围,打造真实有效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3.
课题 正比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6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1~3题)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正比例的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4.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页例6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让学生喜欢数学。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等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前口算活动,感悟口算技巧1.师出示第一组口算题:0.2×0.5,2×0.05。(学生口答)师:能不能说出道理来?生:0.2×0.5,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是两位小数;2×0.05,整数乘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2.师出示第二组口算题:0.27-0.2,0.27-0.02。(学生口答)师:这两道题有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6.
一、揭题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圆锥的认识和体积公式的学习,是建立在圆柱体的基础上,在和圆柱体不断的比较中,去了解圆锥体的特征,理解圆锥体体积的由来。现行的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这样安排既体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合乎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题 正比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2~6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1~3题)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正比例的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足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洪,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以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夏天的池塘里种着荷花,荷叶生长的速度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30天长满整个池塘,第几天长满池塘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五·一"假前,通过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他们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于是,长假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