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本练习二指出《土地》这篇散文形散神不散。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领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与课文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系? 2、课文第四段(“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烂灿的现实中来。”)是怎样总领下文的?“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课文中具体指哪些段?“收住”又是指哪些段?  相似文献   
2.
(本课教学共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并提出问题.第二和第三课时师生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3.
落在实处     
对《茶花赋》的三种教学设计,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教法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却都有着共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归结起来便是一个“实”字。不少学生由于收获不多,而感到上语文课没意思。语文课上讲解空泛,领会浮浅的情况确实也是不少的。就以教《茶花赋》来说,恐怕象下面这样分析课文,还是常见的: 师:‘我’一到昆明的感觉怎样? 生:心都醉了。  相似文献   
4.
问:就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来说,我省中语界同人一直是把上海视为龙头的,您可否对上海的中语教改探索进行简略的回顾与展望呢? 答:70年代末,上海市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教改除了这十二字外,又在句首冠以“文道统一”四字。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发展智力与文道、基础、能力的关系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的过程,终于从不甚理解、难以捉摸,达到了寻找规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几个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中写的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发生了怀疑。根据他们的印象,桥上左右石拱是两两对称而并非“长度不一”的。为此他们给作者茅以升写了信。《语文学习》把茅老的复信和同学们的原信一起刊登在第五期的显著地位,编者又特地写了篇《一点启示》的短评。只不过是对一篇课文的一句话,用一封短信提了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甚至大做文  相似文献   
6.
练习七课题缩写《皇帝的新装》要求将原来约三千二、三百字的课文用六七百字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指导要点这个练习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发展概括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练前要帮助学生分清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决定取舍。然后要学生拟好缩写故事的提纲(1、皇帝最爱穿得漂亮,2、骗子假装织布;3、善良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愚蠢地自欺;4、皇帝上当也同样自欺欺人;5、游行大典)。在写前可让学生根据提纲口  相似文献   
7.
练习三课题说一段话描写某一种景色。指导要点 1、做这次练习时,学生已读过了《老山界》、《“红军鞋”》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它们之中都有着景色描写的部分。鲁迅写百草园是有所侧重地描摹出植物、鸟、昆虫等的形态、动作、声音、颜色等,把百草园写得生意盎然。《“红军鞋”》写雪山景色,注意从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山脚、山腰和山的高处的不同景色,逼真生动,使人感到如临其境。《老山界》写夜半的星空和周围的山,抓住自己身处高山山谷这个地理位置的特征。说话练习前,引导学生复习这些内容,启发他们在口头描述某一景色时,也应该  相似文献   
8.
一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阅读表达都有启发的写景的好教材,近几年逐渐多了一些。新选入初中第一册的《海滨仲夏夜》就是其中之一。它通篇没有使用一个政治术语,也没有“景”外生枝的赘笔,但处处蕴含着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课文写的是海滨城市——威海的夏夜景色,虽是夜景,色彩却鲜艳明亮,它把没有生命的晚霞、星光、灯火以及海水、海风写得充满活力;虽是写威海的安静,却使人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孕育着无限生机。《海滨仲夏夜》的写景真切,语言朴实,比某些写景的陈词滥调,它确实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鲁迅,已然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鲁迅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不可缺的要素。早已得到多数教师的认同。但是,中学生阅读鲁迅又显然有别于成年人。中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如何选择适合中学生实际的文本?如何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如何选用得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练习八课题改写《回乡偶书》(贺知章)为记事的文章。要求发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记事具体的能力。指导要点 1、原诗只有四句,却记叙了一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还有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语言。诗歌语言精炼,内容含蓄。在改写之前,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客”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外貌怎样?他回到家乡时的心情和神情?他是怎么会遇到“儿童”的?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对答?等等。 2、如果一定把诗中发生的事局限在唐朝,学生改写时,可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