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的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这类作品的教学,语文教学界形成的共识是:用语文阅读的方式来教学,而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这一观念当然相当合理,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如果着重于从“怎么写”来进行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那么很多革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并不是那么突出。  相似文献   
2.
京剧脸谱中有一定的写实成分,如传说中关羽是红脸,李逵是黑脸,这在脸谱中也得到了体现;又如老年人气血衰退,所以老年角色的脸谱多用粉红色等。但是,京剧中的各种复杂脸谱更多地传达出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着人物的赤胆忠勇,关羽就是典型的例子;白色则象征奸诈阴险,曹操是典型的代表。这两种人物的性格和行事恰恰构成了两个极端,所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说的就是两个人的言行截然相反。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3.
正用舞台剧的方式复现课文,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可取?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并不少见。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便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舞台剧的表演很可能会脱离语文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平心而论,在如今很多以舞台剧形式展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脱离文本阅  相似文献   
4.
正《悲惨世界》最常被谈及的情节一般都是米里哀主教送冉·阿让银烛台的这一幕,探讨人道主义精神。然而我更喜欢书中关于冉·阿让晚年内心深沉细腻的孤独这一段描写:他慢慢地把十年前珂赛特离开孟费郿时穿的衣服拿出来;先取出黑色小衣服,再取出黑色方围巾,再取出粗笨的童靴。珂赛特现在差不多还能穿得下,  相似文献   
5.
"梨园"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先有了曲艺才有梨园。据清代孙星衍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记载,唐玄宗时有一位很擅长霓裳羽衣舞的艺人名"光",玄宗给他赐姓为李氏,并让他在宫中教习弟子。因为李光爱吃梨,所以在他的住所遍植梨树,取名梨园。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先有了梨园然后才引入了曲艺,梨园最初只不过是唐代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园,和桑园、桃园等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皇室及大臣的宴饮游乐之所。只是由于唐玄宗非常爱好音乐,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更是获得迅猛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房地产测绘技术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中,我们往往会将作品直接视为作者心声的外显,而语言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我们会认为一个作者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并将语言作为工具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语言的作用果真只限于此吗?如果以这样一种观念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我们就一定会对一些有违我们常识的观念感到震惊.如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指出:"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事件:它是一些共享的表意系统的产物.……你能表达什么意义首先取决于你分享了何种文字或语言."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一种观念的颠覆:不是作者使用语言表达着自己,而是语言通过作者言说着自身;不是作者控制着语言,而是语言控制着作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中,袖子的作用非常重要,"长袖善舞"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舞蹈中长袖的使用。袖子加长之后,演员在表现肢体动作时就更容易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感,这种美感在戏曲当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为了能够使人物的动作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同时以更具象征性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戏曲演员服饰的袖子上会多加一段白色的绸缎以便舞动。为什么需要用到白色的绸缎,而不是直接将袖子延长呢?这可能来自明代的穿着习惯: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拓宽了语文教师的视野,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随意化、主观化解读文本的倾向,给实际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大的问题。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语境中的文本解读是否应该有其限度?如果有,这一限度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多读名著,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名著阅读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于是我们很容易看到,语文教师们津津乐道地将一部书的某一章某一回抽出来,考查学生是否读过、是否记得;也很容易看到,各种所谓的"名著精要""名著速读"如雨后春笋般在教辅书市场涌现;更会发现,评价一名语文教师的标准又多了一条——是否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名著的重点情节和主要人物记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