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咏赞神州风采尽展域外风情──东瑞游记散文简论徐永龄东瑞是当代香港文坛颇具知名度的小说散文作家。他的小说行销海内外.散文创作也硕果累累,成就似不在小说之下。在东瑞丰富浩繁的散文创作中,游记散文占有根大比例,专一的游记散文集就有《象国·狮城·椰岛》等五种...  相似文献   
2.
香港著名作家黄维梁的散文,具有十分鲜明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香港意识与中国情怀民族情结的抒写,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对生命意识的思考。黄维梁的散文,有厚重的道德内涵和很强的人格力量,有书香与学者的独特气息,体现了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黄氏散文是香港学者散文的典型,具有思想探索价值与文体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香港学者黄维梁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批评都颇有影响,是审视香港文学的重要窗口,沟通海内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管道。黄维梁先生的研究兴趣和批评范围很广,但香港文学却似乎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前些年在大陆出版的《香港文学初探》一书,便汇集了他研究和批评香港文学的一些成果。作为第一本评论香港文学的专著,《初探》一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增进读者对香港文学的了解,为研究者提供许多新鲜见解与周延的参照系统,还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黄维梁内涵丰富、颇具个性的文学批评意识。因此,通过《初探》一书的解析,透视黄维梁的文学批评意识,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由《沉沦》、《沧溟行》和《插天山之歌》三个长篇组成的《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大家钟肇政先生的长篇代表作。这个三部曲以巨大的历史跨度,雄浑的思想气魄,艺术地再现了台湾人民开发宝岛、反抗侵略的斗争历史,生动地描写了台岛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民情,真实地刻划了代代相传的台湾人的艺术形象,为甲午战争后五十年的台湾历史状况和社会生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记录。这个由台湾作家创作的反映台湾历史生活的长篇的问世,的确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5.
打开《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一种浓郁而炽热的乡情、亲情、民族情扑面而来,恰似痛饮香醇,使人陶醉,令人感奋。由于人所共知的历史原因,一水相间的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音讯隔绝的不正常状态,一个伟大民族不幸被分割成不相往来的两个部分,台湾同胞和大陆去台乡亲也不能不忍受去国离乡之苦。年复一年,长夜达旦,翘首故里,思念亲人,别离之情难诉,回归之愿难酬。但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血浓于水,骨肉情深,乡情、亲情、民族情正如巨流狂澜冲决着一切罗网,台胞和去台乡亲的爱国怀乡热情,也正通过各种渠道喷射出来。借诗词倾诉爱国怀乡之情,寄寓国家统一、骨肉团聚之愿,更成为台湾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因此,台湾爱国怀乡诗词的大量涌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而这本诗词选的问世,又无疑会给大陆同胞理解这种历史现象,感受这种骨肉亲情,提供了一个极好机缘。  相似文献   
6.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少华涉足香港文坛,时间并不太长。但不足十年间,便以巨大的创作热情接连奉献出五本散文和三本小说.并开始了创作题材的转型过程.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注意。陈少华的文学创作,较有影响的还是他的散文,特别那些素朴恬淡、清新隽永的清凉散文.格外使人喜爱。因为这类散文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美学理想与审美追求,显示出某些较为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和相当个人化的散文风格。作家曾经说过,他“喜欢写些寄情的散文”。所以如此,是因为想“在这个充满铜臭的社会中保留一丁点地清凉的心思”。《图边小蕊·后记》这一创作内因就已根植了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