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教育   33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多,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现代化;城镇化最核心、最深层、最具长久生命力者,则是城镇人群素质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城镇人群素质的现代化,就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因为城镇化与人群素质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要朝着健康、科学的轨道迈进,就必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从探索民生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 引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逐渐发生变化, 利民、为民、重民的思想观念促使他转而认识到, 只有发动、组织和依靠农民力量解决农民自己的问题, 才能最终解决民生问题, 取得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认识 当西方传教士马特·里奇在1601年最终获准进入中国首都北京,并把一幅由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呈献给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时,皇帝和一些大臣们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并且有中国以外的各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然而,1839年爆发的那一次战争使人们对这件事几乎全忘了。广东是当时沿海国家来中国从事贸易的地方。那里的居民以及那些与外国人交涉的中国官员们,知道荷兰人是“红头发的野蛮人”,他们生着“凹陷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绩,那么就得讲究方法。曾国藩则为人们作出了榜样。他虽然自幼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作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学问,并且戎马十数载,留给后人的学术著作并不甚多但他所创造的治学方法,即使在现在情况下,仍有可资借鉴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一、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治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就看、读、写、作这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作了较为详细而系统的阐述,“目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有识之士对中国西部予以关注,且以不同方式着手对西部开发建设的思想,孙中山在优秀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将西部开发的问题纳入振兴中国实业的整体构架之中,给今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6.
东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质,又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具有东江特定区域性文化特色。特定地缘因素、人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多元化因素,规约着东江文化的来源与流变;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东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作为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因其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所表现出的对清王朝的死命效忠和对农民群众的无比凶残,已被当作封建地主阶级中疯狂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8.
<船山遗书>的重刻发行,是作为组建"理(礼)学经世"文化秩序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通过重刻<船山遗书>,不仅引发了曾国藩主持重刻中国传统典籍和翻译出版西方书籍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近代转型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溢称“文正”,他所率领的地主武装湘军经十数年苦战,终于残酷地镇压了势力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清政府度过统治难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人生哲学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从属于他那个阶级的政治范畴,是和他的政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中国士大夫“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的阐发和实践,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区划建制促成东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初交流、融合;"循州"和"惠州"州、府行政建制,则对隋唐和两宋时期东江文化的不断深化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稳定性,制约和影响着东江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性特征的基本形成;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多样化,影响到东江文化新内涵的产生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