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教育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蒙特卡洛射线踪迹法,ProE和TracePro软件技术,模拟分析了多棱台与一次抛物面、复合抛物面二次聚集器与一次抛物面两级聚集器的太阳光聚集传输特性。通过对比,发现多棱台二次聚集器的几何聚光比为1.4左右(约为复合抛物面聚集器的70%)。多棱台与一次抛物面、复合抛物面二次聚集器与一次抛物面两级聚集器圆筒侧壁和底面的太阳能流密度分布图像相当(沿圆周方向,复合抛物面两级聚集器相对比较平滑)。结论为反射二次聚集器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熵态视角对空调负荷进行划分,基于双温冷源空调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新风处理方法,探讨设计参数选取及负荷计算。通过系统优化遵循“高熵负荷用高温冷源消除,低熵负荷用低温冷源消除”的原则,除高温冷源降温外,提出串联高、低温冷源的除湿循环,建立双温冷源能耗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最佳除湿、除热冷源有效温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福州地区典型气象年数据,表明该地区全年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较大,太阳能和空气能资源较为优越。综合考虑入射太阳光余弦效应、太阳辐照量和热水负荷的变化,3种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得到集热器最佳倾角,并比较分析倾角精确度及对应辅助加热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太阳能利用率,为实际太阳能热泵系统应用提供可靠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低倍瓦式聚光集热器,对其瓦式抛物面聚集器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光路传输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基于数学推导和建模,通过MATLAB软件,理论模拟该集热器的几何特性、聚集性能等,并分析影响因素,对重要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瓦式聚光集热器能将建筑屋顶空调节能与太阳能集热系统统一起来,对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设计制造一种由抛物面聚集器、百叶窗和反射板组成的成本低、功率可调节多功能太阳炉装置。通过建立太阳炉光束聚集传输模型,对太阳炉的光热转换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朗伯靶红外温度成像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该多功能太阳具有良好的太阳能聚集与调节特性,太阳光斑能流密度值随百叶窗叶片张角正弦变化。实验表明朗伯靶上太阳光斑中心处热平衡温度达到140 ℃,光斑轮廊形状稳定。结论对太阳炉系统的研究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太阳运动轨迹,结合集热器盖板的辐射传输理论,在地平坐标系内建立太阳光动态入射矢量与半透明介质的一体化光束传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建筑南墙整日太阳照射强度弱,而西墙下午太阳照射强且时间长;集热器月阶段性最佳倾角约为当地纬度与该月太阳赤纬之差,年均最佳倾斜角约为当地纬度值(福州26°)。  相似文献   
7.
通过3D打印建立阵列式三维CPC簇测量模型,结合CCD相机对其出口能流密度分布性能进行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交叉使用ProE和TracePro软件技术,对单碟与理想CPC、单个阵列式CPC、阵列式三维CPC簇3种两级聚集器的太阳能聚集传输特性进行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当容差角取2°,高度方向4等分时,阵列式三维CPC与单碟两级聚集器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和较高的传输效率三维CPC簇降低了CPC的高度,对入射的太阳光干扰作用小,能保证聚集能流集中在吸热器侧壁底部以及底面上。结论为三维复合抛物曲面聚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