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999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的学习,应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戴达明 《物理教师》2004,25(5):25-26
新学年开始,我们全市初中各起始年级、起始学科,随同整个无锡大市,一起进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改革试教实验区,初二物理也一同起步.近一个学期的课程改革实验,在上、下各方面努力下,正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值得思考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根据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具有新  相似文献   
4.
按照微格教学布朗模式,举办高中物理青年教师培训班,围绕“教材分析、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说课训练、教学观摩、实验操作、解题能力、拟编试卷、教学评估、论文撰写”等十个方面进行培训,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戴达明 《物理教师》2004,25(11):3-4,8
第八次课改实施后,我市初中物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1 新教材使用现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 ,从 2 0 0 0年下半年起 ,我省高中物理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 .在这半年的使用过程中 ,绝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学习新大纲 ,了解、熟悉、掌握新大纲的新要求 ;钻研新教材 ,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新教材的原则 ,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无须讳言 ,确实还有少部分教师在“如何实施新课案方案”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操作上不能到位 .主要表现在 :( 1 )对新大纲的学习不深入 ,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和要求不甚了了 ,有的学校教师甚至连新大纲都没有 .( 2 )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 ,认为新教材…  相似文献   
7.
8.
20 0 0年江苏、浙江、吉林、山西四省实行了新的高考模式——“3 X”(理科综合“X”为理化生三学科 ) .总的来说 ,2 0 0 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较好地把握了“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有关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的命题思想 ,试题题量和难度都比较适中 ,区分度也较好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也有利于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引导 ,对今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1 答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从试卷分析中可看到学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暴露了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 1)学生学习习惯、灵活应…  相似文献   
9.
戴达明 《物理教师》2003,24(7):7-57
2003年的物理高考试卷是在我省使用高中新教材的基础上按单科考试的要求命题的。从整份试卷的谋篇布局来看,完全符合2003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的要求。题型、题量跟《考试说明》中所公布的样卷相吻合。总的体会是:知识点的覆盖面广,考点不偏、不冷,着重考查了高中物理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但又不超纲,大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新的教材及其新的特点要求运用新的教法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根据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具有新的特点: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以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使教材结构的安排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设立了生动活泼的“科学世界”栏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