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梅州大侠"或"大侠"即指廖安祥,他是从黄坳俗文化生态环境中走向世界的客家英才,他的"侠义"精神的基础是客家文化的认同。文章从解读廖著入手,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与地方志书等,将其放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旨在探讨地方精英与俗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清代饶平与台湾两地在经济、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为例,通过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间碑刻、族谱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对饶、台两地的密切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持续迁台"是清代早期饶、台两地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宗族乡亲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是饶、台两地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这样的纽带作用表现为既延续了原乡的地方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台湾的宗族乡亲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粤台两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作为考察对象,基于如下考虑:一是两地居民都以客家人为主,二是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又主要迁自粤东的客家地区。据作者实地考察,从文化渊源上看,粤台客家是一家;从移民史上看,粤东客家人迁台的时间,虽然比较闽南人迟,但他们在参与台湾岛的开发与建设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梅县的添溪村、耕和村、大美村三个调查点的田野考察资料为主,同时结合前人对梅县其他地区的童养媳问题研究成果,并对照闽西、江浙、台湾地区的相关统计资料,认为梅县的童婚率要高于其他地区。并认为旧时梅县童婚盛行是家庭、经济、社会文化习性的复合产物。而童婚造就的融洽的婆媳感情、稳定的家庭结构是童婚在梅县流行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侨乡地区的侨汇输入有两种重要的形式,即水客和侨批。本文主要介绍了梅州客家地区的水客业和侨批业的发展历史、输汇情况及若干特点,以期对这两种侨汇输入形式在客家地区的运作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梅县获见一批地方古契书。古契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产权变更类的比重相当大。鉴于前人多从法学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古契书,本文的介绍仅限于古契书的一个门类———民俗文化,旨在尝试利用古契书提供的资料,探讨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的根在何处?换言之,客家先民是否来自中原?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认为,客家先民并不是中原移民。客家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族人。客家人的根就在现今闽粤赣边区。  相似文献   
9.
围龙屋是梅州客家地区的标致性建筑 ,其文化魅力向为学界所关注。本文试通过广东省梅县丙村镇温家大围屋建构的实证 ,亦即是通过围龙屋主人温氏宗族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分析此一围龙屋在特定背景下的文化功能 ,及其整个建构体系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缵先民初在新疆叶城等县任职期间所写的诗作及工作纪述《毳庐诗草》等著作,记录了清末民初转型时期当地人文社会生态的大量信息,尤其是西北风土人情的描述,以及大量寓意深远励志的哲理。尤其在执行公务时,他注意拜访当地俗民,做好口述史料的保存,为后人解读多元中华文化中的新疆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