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文课要进行预习,大概没有人会置疑。因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预习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的有关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  相似文献   
2.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年第2期上刊登的拙作《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一文(以下简称“前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制度化强制性预习的现象,提出了取消语文课前预习的观点,认为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便于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有利于学生摆脱“唯本(课本)是读”的狭隘的语文学习观,拓展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丰富语文生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防止语文课堂无限制地向前延伸,促使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3.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广大教科研工作者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抱着坚定的职业理想,顶着应试教育带来的强大阻力,面对由此造成的教育理念"逆淘汰"的不利环境,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积极探索并开拓基于教育实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常翻教育类杂志,渐有一种感觉:好像江苏省的教师发表论文特多。观其作者群体,盖有“四多”:一线教师多、教研员多、特级教师多、中小学校长多。曾在苏派教学书系《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里看到,该省特级教师著书立说者众,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乃至上百篇的比比皆是。这种重教重研、研教结合的学术氛围,已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江苏现象”。  相似文献   
5.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7.
为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想化预习"的状况,提出并尝试"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取消课前预习,让学生以零起点进入课堂,设置所有学生同步参与的"课堂预读",让教师的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成"教"与"学"的最佳默契,在构建"自学——致疑——求解——再致疑——再研读"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阅读系统方面获得进展,探索了一批课例样本,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一)近几年来,"有效教学"这个词如同台风来袭,铺天盖地,各类教育杂志、领导与专家的报告以及日常的教学研讨中随处可见,诸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一类的口号也比比皆是。在这些口号的风潮之中,确有一批躬身探索的实践者,但也不免有一些掺和热闹不知所之的盲从者;这些口号的风潮中还不免掺杂着一些思想的泡沫,干扰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变味为一种学术的浮躁。  相似文献   
9.
曾听一位已有数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上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便提出一个问题:课文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在片刻沉默之间,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见状,教师也不知如何引导与启发,只是一边不断重复着这个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半晌不见学生举手,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了几名学生来回答,但各个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情急之下,教师便只好自己开腔“:那就由…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要进行预习,大概没有人会置疑.因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预习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的有关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著作中.对于预习,无人置疑,还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十多年来的语文建设中,早已把预习列为语文教学的常规之一,诸如"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这一套,长期以来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习惯地要求学生认真执行的学习规范,关于预习的作用,网上文章比比皆是,每个语文老师随便就可以说出个十条八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