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孙中山一生政党思想的流变轨迹,与其五权宪法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在议会政党政治问题上,其立场经历了从初期的模糊暧昧到因应形势下两度认同最后又偏离排斥的“扬弃”过程。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孙中山在民初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代议民主的政党政治作为反对专制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这凸显了孙中山矢志共和、“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体制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2.
以人权保障为旨归的宪政主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性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宪政主义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宪政的超越。让人民(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接近宪法——即通过创造制度条件让宪法进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去,是社会主义中国建构人民宪政主义的前提基础和实现路径,以实现形式宪政和实质宪政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理治国”是朱子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在朱子理治世界里,作为治国之“理”天然地具有先验性、普适性、永恒性与在先约束性的高级法特征,能够为治国理政之道提供规范和指引;“存理灭欲”构成了“以理治国”的德性根基和价值导向,其基点主要是为“理治”主体——包括君师在内的“上之人”设立的道德约束规范与政治伦理准则,而不是一般民众。这是扣好为政者廉洁奉公的“第一粒扣子”,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站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今天,我们重温解读孙中山宪政理论的思想内核.从中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探索宪政"中国化"问题的第一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宪政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自身文化传统。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他借重、重述中国文化传统,发掘宪政主义的本土资源,并站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致力于重构西方传统宪政观并使其"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产品营销的现状及两大制约因素(观念、设施及人才)分析入手,提出了商业银行产品营销应遵循的五大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这种形势下,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前的小学德育工作虽然已较以前有了长足进展,但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务虚有余、务实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德育的成效。究其原因,教育者对德育的实践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其主要症结之一。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唯有重视实践,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道德实践,才能产生德育的累积效应,从而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的反复回归中,对德育内容形成较深层的理性认识,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达到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略论郑观应司法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杰出代表之一,郑观应较多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并以此反观中国当时的现实。他在揭露清朝司法弊端的基础上探讨司法改革问题,提出司法改革的一些设想。这些主张促进和影响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社会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各派和顽固派各自从不同角度或立场来看待西学,在这其中,既有改革派与洋务派对究竟应学习“西学”什么东西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有他们同顽固派之间的交锋和斗争  相似文献   
10.
《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是意大利法学家莫诺.卡佩莱蒂所著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当代世界范围内权利救济之宪法化、社会化、国际化趋势,阐明了司法权能动扩张的正当性,强调司法应关注社会,呵护人性,努力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对于今天致力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国人来说,它堪称一部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