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易剑飞  翁弟芳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6):118-119,125
目的:通过对某市2002~2008年艾滋病(AIDS)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为制定AIDS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市2002~2008年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哨点监测、专题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某市发现HIV/AIDS 102例,其中艾滋病(AIDS)58例,死亡32例;以25~39岁年龄段为主,男女比例2.5:1;艾滋病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匀,有明显的聚集性;司法监管场所输入病例较多;性传播途径占绝对势优势,阳性配偶/性伴检出阳性率较高,还未出现母婴传播病例;感染者死亡率偏高。结论:对暗娼应加大监测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应提高艾滋病知识的覆盖率,对传染源应控制其无序流动。  相似文献   
2.
现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社会大众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心理分析已有较 研究和报告,然而却很少有人关注从事艾滋病干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服务的困难性,繁重的工作和从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中不为外人了解的辛酸,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着极大影.本文分析了基层艾滋病干预工作人员心理压力来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让 多人来关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关注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人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