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十分特别而又神秘的人物,作者对“我”着墨不多,“我”在文中看似可有可无却常常贯穿全篇,确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还是人物形象,独特的“我”都散发着鲁迅思想的魅力.本文意在通过“我”的人物分类反观鲁迅思想,挖掘鲁迅小说中“我”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与儿子谈性     
景怡 《家长》2010,(7):18-19
说句实话,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父母总认为与孩子谈性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可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父母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必需的,而且在他们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没什么不好意思。今天,机会正合适,我要和儿子谈性。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对这个重要的历史结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单解释为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只强调让学生识记。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我们备课组在讨论“洋务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经过各自的表达、相互的启发、共同的探索,大家对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整理成文呈现于此,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