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称谓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称谓考证曲家源称谓,是人与人进行交往时相互之间的一种称呼,是人之间关系的直接的、独特的反映。一个人来到世上,不论他的家庭和社会活动范围多么单纯、狭窄,无不与周边的人发生某种亲缘的或社会的关系,称谓就是反映这种关系的语言符号。称谓作为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从80年代初开始实施电视剧精品工程,用十多年时间,耗巨亿资金,把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是最后一部。前三部的成功有口皆碑,不仅赚回了巨大的投资,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随着一部部电视剧的播出,社...  相似文献   
3.
在《水浒》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有几个是形影不离的“对”。除三对夫妻外,余者多是兄弟或叔侄等。这两两出现的人物,只有少数写得各有特色,例如张横、张顺,其余大多是模糊形象,读者很难区別出各自的面貌来。在这类人物中,有一对既非亲属,又各有特色,且性格特征呈对比状态,在众多人物形象中占居重要地位,这就是杨雄和石秀。  相似文献   
4.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主要的人物。施耐庵在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用力最勤。他寓含着作家对理想人物的理解和再现的努力。作家是按照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規范来描写他的理想人物的。宋江集忠、义、恭、宽、信、敏、惠于一身,是作家的理想“完人”。但由于儒学自身的悖论和作家过份强调对观念的体现,所以宋江形象存在着许多艺术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不是一个完全成功的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排座次,不仅是梁山事业发展到高峰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是好汉们在创立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每个人斗争活动的总结。虽然在这一回的一篇轿文“言语”中作者称赞他们“无间亲疏”“不分贵贱”(此据杨定见序本(忠义水浴全传》,但只要对这张座次表稍加查考就会发现,这种排法是分贵贱、问亲疏的,哪些人在“天罡星”队里,哪些人在“地煞星”队里,谁在前,谁在后,大致都有线索可寻。这些安排正体现了梁山领导核心——宋江一笑用体系的思想和意志O一百零八人…  相似文献   
6.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排座次,不仅是梁山事业发展到高峰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是好汉们在创立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每个人斗争活动的总结。虽然在这一回的一篇骈文“言语”中作者称赞他们“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本文引《水浒传》文字均据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主要思想倾向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忧国忧民。表现为对周王室衰微、人民流离,朝廷政治腐败,奸邪当道,社会不公,个人遭遇不幸的忧患。忧患意识之显著特征,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历史感;浓重的孤独感。忧患意识来自那些出身自由农民、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且有所战功而晋升的士人。他们"宗周"的激情与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卑微的地位又使他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于是……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明清换代之际,处在群众政治斗争的中心地区,但他对一切政治活动均采取回避的态度。他没有解决好儒家理想与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冲突问题,于是他降乩、参禅、说道、批小说,从中寻求人生的解脱。他的杰出之处在于,当他选择《水浒传》来进行文学理论探索和小说美学建构的时候,他完全摒弃了封建思想对农民起义的偏见,酣畅淋漓地作出了一系列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理论创造,足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论武松     
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凡是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无不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但是,象大多数被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会引起读者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中期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他自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二十岁中进士起,至六十八岁死于宰相任上,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政治风浪;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他态度激烈,指斥最力,被视为保守派的领袖。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辞去永兴军兵马都总管安抚使的要职,退居洛阳编著《资治通鉴》,“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为了突出这部书的镜鉴作用,司马光在有关史实之后写了二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