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