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26年9月至11月,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与孙传芳势力之间发生了争夺江西的战争。对于此次战争,《大公报》从"孙蒋"对比、"终须一战"、"孙蒋"之战、战中之"和"、"蒋介石生死如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报道与分析,不仅展现了该报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媒体乃至社会舆论在相关问题上的关注焦点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既是对传统哲学不断扬弃与超越的过程,又是其哲学不断回归现实的过程。马克思哲学具有批判性与实践性的品格,内蕴着对人的自由的现实眷注,作为这一终极关怀的哲学载体的是实践的现实的人,它引导着马克思切入“人的异化”的真正根源,为人类不断逼近自由王国开辟出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只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在五四运动后开启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后,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一批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愈显深重的现实契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四种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对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由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共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四个方面表现了不同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