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回眸《西游记》作者研究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 ,均未注明作者姓名 ,清代所有刊本均说明为“长春真人邱处机”著。经鲁迅等人考证 ,确定《西游记》为吴承恩著。章培恒等人怀疑吴承恩的著作权 ,而苏兴等人则坚持吴承恩说。我们认为 ,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小说《西游记》 ,系照抄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所撰《淮安府志》。吴承恩的《对酒》诗透出的信息 ,可看作吴承恩写作小说《西游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经常在报上看到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家长和学校都非常着急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给家庭和学校工作带来了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就曾有类似情况发生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此深有感触。学生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怎样才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呢 ?对于心智健全的学生来说 ,选择离家出走是他们反抗和制约家庭严格管理的一种行为方式 ,孩子为什么要制约家长 ?因为许多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孩子。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 ,必然采取反抗的方式 ,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的本能要求 ,因而他们往往违…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平话》成书年代补证曹炳建现存《西游记平话》(下简称《平话》)残文有三处:(一)《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二)《销释真空宝卷》的有关文字;(三)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有关的八条注文。前人界定《平话》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坚层面,一部<西游记>更多地表现为儒家浓厚的入世情怀.从作品抗争与进取的主题上,从人物对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游记>既受到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思想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王阳明等心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僧取经图册》上下册,共有图32幅,20世纪90年代发现于日本。其画可能出于元代画家王振鹏之手,所绘制的唐僧取经故事的不少内容为学界过去所未闻。作者在矶部彰等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图册》的作者、时代以及每幅图画的本事来源等进一步作了考证,并论证了《图册》在“西游”故事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宋元文化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狮吼记》是汤显祖之友汪廷讷的剧作。汪廷讷,字昌朝,又字无如,号坐隐、无无居士等,安徽休宁人,官至盐运使。其生卒年月不详,明神宗万历年间在世。他一生“耽情诗赋,兼爱填词”①,共创作杂剧六种,传奇十四种。其杂剧今存《广陵月》一种,传奇今存《狮吼记》、《投桃记》、《三祝记》、《种玉记》、《彩舟记》、《义烈记》、《天书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包含了作对社会与人生多重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要正确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从作所处时代的化特质来看,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从民族化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从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其中困扰着研究的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矛盾,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秩序精神矛盾统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道教思想,并且几乎伴随着原著的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其中存在着不少不利于道教或者说反道教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作者学养、成书时代和伤口题材等因素共同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