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7单元的单元知识训练在诵读的要领一节中论述了虚词在句子开头所起的句读作用,但却忽略了它们在句间停顿中所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想在这里试耕一犁,谈谈“而”在古汉语句内停顿中的作用,以供师生教学时参考。“而”字在古汉语句式中,不仅可以作为一句话(或分句)开头的标志(如:“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谭嗣同》),也可作为句中停顿的标志。笔者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2.
修辞格教学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偏向:过分强调修辞格形式上的辨识,忽视了对修辞格表达作用的分析。曾宝祥先生的文章在指出“跳脱”的形式特征的同时,十分重视这一辞格的表达功能,结合教材实例,详细地加以分析和说明。编者以为,这样做才能使修辞教学落到实处。特推荐此文  相似文献   
3.
1999年第4期的《语文知识》杂志上,刊登了淮阳师范于君先生的《品不尽“言外”之意》一文,该文的副标题是“鲁迅标点符号妙用举例”。拜读之后,深有同感。文章对省略号、句号、破折号和感叹号这四种符号在鲁迅文章中作用的例析也比较精当,但笔者认为,如能对其作更深一层探讨的话,将更能收完满之功。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省略号和破折号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神韵,能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神态乃至性格特征,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符号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用来构成“跳脱”修辞格的。  相似文献   
4.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