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曾麒霖 《新高考》2010,(Z2):43-43
在春日里看到图书馆窗外那一条笔直的路,才知道自己来大学快有一年了。回想去年,我们还在教室里看着一本本参考书,背着一首首唐诗,早上还会看看黑板上的字词。每天的生活都是那么有规律,规律到我们觉得它单调,单调中我们开始幻想高考后的生活。我们早出晚归,每天晚上都是和星星月亮对话归来,连路上的那一点点时间也想尽可能地用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两天。那两天全中国的心都聚在一起,不论是不是考生之家,都会提及。两天,看似  相似文献   
2.
曾麒霖 《文教资料》2014,(16):38-43
马来西亚女性作家黎紫书在小说中从男子个人、为人夫、为人父多方面地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整体的卑微、猥琐、被漠视的懦弱男性世界。作者立足文本,采取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分析黎紫书小说中懦弱男子形象分类,探究黎紫书塑造懦弱男性形象的原因,主要从黎紫书个人成长环境、童年经验、游学时思想上受到的影响、国际社会男性地位的变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黎紫书在小说中以冷峻的笔调、冷静的眼光构建懦弱男子形象背后的真相,彰显当代马华文学中女性作者创作特色与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3.
曾麒霖 《文教资料》2012,(18):20-24
郁达夫在小说经常用"月"的意象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等,"月"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塑造、异国文化与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等,使郁达夫在小说的构建中对"月"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50年创刊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这段时间的《世界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时期《世界儿童》的使用元素与具体内容,探究《世界儿童》中的公民教育为何会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以及是如何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形成自己特色的.  相似文献   
5.
曾麒霖 《考试周刊》2012,(45):11-14
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恶搞”已经不再是人们所陌生的对象,原来一直被强调的“精英文化”在当下追求平等的时代早就被民众所厌恶和反对。“恶搞”文化的“大众文化”形式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人们有机会实现平等、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让全民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狂欢,让人民拥有对现实的反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恶搞”文化也给国民带来一定价值观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