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促织》里少年“掩口胡卢而笑”,课文注“胡卢”为“笑的样子”,此注不能再现少年“窃笑自傲”的神情。‘胡卢”即“卢胡”。《后汉书·四八应劭传》:“夫睹之掩口卢胡而笑。”“卢胡”就是笑声在喉间”。《辞海》释“胡卢”“喉间  相似文献   
2.
解词的基本方法是“词不离句,因句辨词。”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上下文里才有明确的意义。离开上下文,就很难解释它的准确的含义。解词还可采用“据互文以求同意;据对文以求反义;据异文以求近义;据词文以求异义。”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4.
唐解元《上川图》画的是一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肯上桥,人则在桥上用力牵拉的情景。画面简单,笔调轻快,形象逼真。此画挂卖时,被行家看中,先花百两银子定购,约好次日取画。谁知画店老板高兴之余,又把此画细细瞧看一番,发现此驴少了一根缰绳未被买主发现,于是急忙添画一根缰绳。次日买主前来  相似文献   
5.
字求其训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之语义,不能一成而不变,往往随时地人以蕃衍之。”所以说,古汉语一直在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分化与繁衍。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一般只能作两三种解释,而文言中的多义词,义项可以多至五六个,甚至十几个。虚词的用法也比较复杂,意义也比较抽象。因而要“字求其训”,不然很难读懂文言文,甚至完全理解错了,那就谈不上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选人教材的古诗文,虽有译注,难免失误,本着“字求其训”的精神,有的字仍需探讨考究。  相似文献   
6.
“来”字辨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句,课文注“去来”为“走了以后。来,助词,无义。”这条注释值得商榷。如果“来”是助词,无义,那“去”就是“走了以后”之意。但一般工具书都未见“去”有“走了以后”这一义项。“去”应作“离开”解。《辞源》注“去”的第一义项:离开。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若按课文解“去”,“以后”从何来?无着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